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汽车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

    • 资源ID:109906       资源大小:2.64MB        全文页数:4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6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汽车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

    1汽车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毕业论文汽车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系统系统设计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摘要2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是在转向盘和齿轮齿条转向机之间的转向柱上集成了一套双行星齿轮机构,用于向前轮提供叠加转向角,从而实现变传动比功能。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相比,其技术核心就是车辆在低速行驶时转向更轻便、灵活;高速时,通过附加一个前轮转角来提高操纵稳定性。首先,建立了整车动力学模型和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数学模型及轮胎模型等。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主动前轮转向的机械转向主要部件双行星齿轮机构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设计了理想变传动比特性曲线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其结果与实际宝马主动转向系统变传动比曲线相吻合。其次,从行车安全角度方面,根据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特性,提出了附加前轮转交控制、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主动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协调控制策略,并分别进行仿真,其结果良好。然后,论文介绍了主动前轮转向与电子稳定程序、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主动安全的设计理念。另外,从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等角度,参考主动前轮转向与电子稳定程序性能评价指标,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进行了性能评价,包括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尤其是对主动前轮转向变传动比功能、转向灵活性等特性方面做出评价。最后,根据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特性,对比几种加载方式,确定了用磁粉制动器加载系统,设计了试验方案,试验项目包括:电流特性试验、低速时轻便性试验、高速时稳定性试验。另外利用labVIEW编写了数据采集程序,设计了界面。关键词:主动前轮转向;双行星齿轮;变传动比AbstractActivefrontsteeringsystemisthroughthefrontwheelsteeringangle3adjustment,changetheforceandtorquedistributionfronttoimprovevehiclehandlingandstability,especiallywhentravelingtheroadadhesioncoefficientintheisolated,windorroadbythelargelateralrolleffect,thevehiclebrakinganddrivesystemswithouttheneedtoparticipate,onlythroughtheactivefrontsteeringcanimprovevehiclehandlingandstability,theothermisusecanbethedriverssteeringtocompensate.ActiveSteeringstudyabroadasearlyasthelate6Ointhelastcenturybegan.Inrecentyears,morepartoftheapplicationofthistechnologytotherealvehicle,suchastheGermanBMWIZFjointlydevelopedasetofactivefrontsteeringsystem,thissystemhasbeenequippedwiththepartoftheBMW3Seriesand5Seriescars.Thesystemthroughasystemofdoubleplanetarygearmechanismtoachievetheindependentsuperpositionofthedriverssteeringcapabilities,theperfectsolutiontothecarlightandhigh-speedlow-speedsteeringtheconflictturnedtostableandeffectiveundertheinterferenceoflateralinhibitiontoimprovevehiclestability.Takingalightvehicleforthestudyofactivefrontsteeringtechnologyhasmadeasummaryofthemainalgorithmforthestabilitycontrolsystem,hardwaresystemdesign,structureandroleofthecharacteristicsandconclusionsandprospectstostart,andseveralotherpartsseparately.ThisstudyfortheActiveFrontSteeringstabilitycontrolalgorithmandhardwaresystemdesignanddevelopmentprovidesanimportantreference.Keywords:ActiveFrontSteering;Hardwaresyetem;StabilityControlAlgorithm目录4第一章绪论.9§1.1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概述.9§1.2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目的和.意义.9§1.3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9§1.4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主要研究内容.12第二章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机械结构和理想可变传动比.13§2.1转向器的转动效率.24§2.2转向系的转动比变化特性.24§2.3转向器的传动间隙特性.25第三章奥迪动态转向系统.26§3.1汽车的转向系统.263.1.1机械转向系统简介.263.1.2动力转向系统.28§3.2奥迪动态转向系统的功能.333.2.1可变的传动比.333.2.2转向灵活性功能.34§3.3奥迪动态转向系统的组成结构.343.3.1主动转向控制单元.343.3.2执行元件.353.3.3动态转向锁.373.3.4基准传感器.383.3.5ESP传感器1与ESP传感器2.385§3.4奥迪动态转向系统的工作过程以及控制策略.38§3.5叠式传动装置的构造.40§3.6随速助力转向系统.41§3.7奥迪动态转向系统与ESP系统的配合优势.41§3.8奥迪动态转向系统与宝马主动转向系统的对比.45第四章主动前轮转向动力学控制.48§4.1横摆角速度的控制.48§4.22D*控制.51§4.3侧倾稳定性控制.51§4.4可变转向传动比的控制.52第五章主动前轮转向动力学控制展望.53参考文献.55致谢.566第一章绪论§1.1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概述汽车转向系统是用来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的总称。汽车转向系统的功用是保证能按驾驶员的意愿进行直线或转向行驶。转向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的操作稳定性,对于保证汽车的安全行驶、减少交通事故、保护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转向能源的不同,汽车转向系统可分为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两大类。机械转向系统以驾驶员的体力作为转向能源,所有传递力的构件是机械的,主要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动力转向系统是兼用驾驶员体力和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动力作为转向能源的转向系统。机械转向系统在前轮负荷过大时往往导致转向沉重,很难协调轻便性和灵敏性二者之间的矛盾,采用变传动比的转向器只能部分地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动力转向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设一套动力转向装置(如液压动力转向系统中的转向油罐、油泵、控制阀、动力缸)而形成的。由于液压作用较大,驾驶员施加于转向盘上很小的力矩,便可克服地面作用于转向轮上的转向阻力距,这样便可很大程度上减轻驾驶员的操纵力。在传统转向系统中,转向盘到前轮的转向传动比是严格固定的。转向系定传动比设计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低速或停车工况下驾驶员需要大角度地转动转向盘,而高速时又不能满足低转向灵敏度的要求,否则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随之下降。因此,同时满足转向系统在低速时的灵活性要求与高速时的稳定性要求是当今车辆转向系统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1.2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目的和意义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不仅可以调节转向力大小,同时还可根据驾驶情况对转向系统的转向比进行无级调节。在高速行驶状态下,间接转向比和高转向扭矩可保证卓越的驾驶舒适性和直线稳定性。相反,在蜿蜒道路及中低速行驶状态下(如调头或泊车入位),转向比会更加直接,以便实现更高的转向精度和轻松的转向操作。此外,宝马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还可与ESP电子稳定程序相配合,提供双重主动安全保护:宝马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主动转向修正和ESP电子稳定程序的主动制动介入。当车辆高速紧急变道时,主动转向修正会立刻产生作用,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选择最佳转向角度、辅助力、纠正力和转向比,使轮胎一直保持足够安全的抓地力,主动转向修正反应时间仅为主动制动介入的三分之一,速度甚至要比富有经验的职业车手更为迅速,车辆通常无需制动便能平稳的转危为安。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理论研究以及对比国外同行的先进7技术,通过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各种机制进行分析,为我国的相关领域提供借鉴。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以为驾驶者提供更好的操控性与安全性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自动选择最佳转向辅助力和转向比,使轮胎一直保持足够安全的抓地力。操控更为轻便,使转向更为直接的驾驶体验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理论和结构研究,为国内的相关行业提供借鉴,具有重大的意义。§1.3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1.3.1国外研究及发展现状国外对主动转向的研究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德国宝马公司也一直走在前列,一直致力于主动转向的研究,德国宝马公司和ZF公司联合开发了一套主动前轮转向系统。2003年宝马公司在部分宝马3系、5系轿车上装备了主动转向系统并成功上市;2004年初,宝马公司凭借其主动转向系统问鼎德国工业创新奖;近几年,随着宝马5系新款不断推出,也标志着宝马主动转向技术逐渐成熟。紧随宝马公司推出5系之后,保时捷公司也在997系列旗舰上装配了一款可变传动比转向系统。主动转向系统必然会逐渐出现在新一代豪华轿车和运动车中。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主动转向系统和主动转向控制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YoshikiKawaguchi计算出了一种基于被动适应非线性控制器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改善了转向轮横向力的不稳定性和非线性。FuKao.T.等考虑了轮胎滑移率和侧向力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路面摩擦力的不确定性。研究分析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非线性控制的主动转向系统,实时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BingZheng.PahngrocOh等通过对横摆角速度和前轮转角的反馈控制,使转向时侧向力和横摆力矩间的关系等到了协调,获得了理想横摆角速度和横摆力矩。改善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但并没有考虑车辆行驶状态,因此,车辆状态识别正确与否会极大影响协调控制算法的能力。KunsooHuh主要研究了在低附着路面上车辆转向时,根据轮胎侧向力参考值,提出一种对预测轮胎侧向力进行补偿的主动转向控制方法,通过设计模糊逻辑控制器进行硬件在环仿真,证明了该方法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模型预测控制器计算前轮转角来跟踪车轮在低附着路面上的运动轨迹,试验仿真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Nagai等人考虑了主动前轮转向和直接横摆力矩联合控制对改善开环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的作用。运用跟踪理想非线性车辆模型的控制策略,分别考虑了在制动转弯、不同道路输入以及侧向风干扰时车辆的稳定性,但没有考虑到车辆行驶状态的识别,没办法利用看、协调控制的策略,来根据车辆当前的行驶状态来分配AFS和DYC各自的任务。Mammar等人在相平面内考察了车速、路面系数以及前轮转角等对车辆横摆域的影响,提出了主动前轮转向控制系统的目标及结构,设计了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器并进行联合。通过计算机模拟,考察了反馈控制对车辆横向稳定性域的影响及横摆角速度主动前轮控制器在蛇形闭环操纵工况下的性能。1.3.2国内研究及发展现状

    注意事项

    本文(汽车前轮转向控制系统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