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PDF文档下载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pdf

    • 资源ID:111158       资源大小:109.97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pdf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胡弼成尹岳【摘要】高校科研成果是宝贵的潜在课程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现实告诉我们,高校科研成果并没有完全转化成课程资源为教学与人才培养服务。为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资源架通桥梁,个体需要重视转化,学校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并保障有效运行,且加大对转化过程的资金投入,积极改善硬件设施。本文论述了研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意义。【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课程资源【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06)02-0069-03【作者简介】胡弼成,湖南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大学教育科学常务副主编;尹岳,湖南大学高教所硕士生。湖南长沙410082我们习惯上讲高校应当“教科产”相结合。这里面包含着三对关系:“教与科”、“科与产”、“教与产”。“科”与“产”、“教”与“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话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实现科技的创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即“产”与“科”的结合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关于“教”与“科”,人们似乎只关注教学与科研孰轻孰重的问题,对于这两者的结合,即“科研成果教学化”,科研成果如何转化成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的研究甚少。其实,“教”“科”结合与“科”“产”结合、“教”“产”结合同等重要,它是科研直接促进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的体现。一、高校科研成果是宝贵的潜在课程资源科研成果作为科研的产出和结果,既是教师素质的标志,也是学校水平的指标,其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转化为课程资源而实现的。那么,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资源的状况如何呢?1.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现状据研究,每10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大约可以其为基础向学生提供一门新的课程。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以其为基础便可新开发一门课程1。我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研成果越来越多,每所高校每年都有几百上千篇质量相当高的学术论文。按照10篇或20篇论文开出一门课程来计算,一所高校每年可以开出相当数量的有一定质量的新课程。因此,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有极大的开发前景。高校应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转化进课堂,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来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然而,高校科研成果真正能转化为课程资源,乃至形成具有较高质量的新课程,离理想要求还很远。一些高校的领导对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的意识似乎并不强;一些校领导只是把成果转化简单地理解为办好校办工厂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而对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考虑较少,更别提有一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措施来保障这种转化的实施了。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对自己学校的课程总数不清楚,对其结构状况也不清楚,对其开发状况及情景更不清楚,时常抱怨教师开课能力有限。另外,教师们对科研成果转化本身的认识,对于“科研为了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模糊,不能摆正科研服务教学的观念。很多教师、科研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成果转化所具有的意义,因而对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的转化不抱积极态度;有些人则过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着不放,藏之闺中、束之高阁,明明有最新的研究成果,却不愿意把它作为课程资源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中多年如一日地沿用旧数据和手稿,出现了教学和科研的严重脱节。由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教学管理人员抱怨学校开不出足够多的课程,学生责怪学校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选择余地太小,就是源于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率低。总之,在96高教管理高校以科研促进教学并未体现在课程实施中。如何调动大学教师编制教材的积极性,如何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创造性,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缺少把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积极性的教师,不能提供足够多的课程让学生选修的高校,是培养不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的。2.高校科研成果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高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同时,课程质量的高低,又是高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高校课程资源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首先,高校科研成果本身蕴含着教育价值。它是教师们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潜心钻研的结晶;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和探讨而提出的新观点、新结论;或站在新的角度做出的新解释,其研究成果往往带有探索性与突破性。这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甚至对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和人的发展都是十分宝贵的。如果这些成果与人才培养直接联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就体现出其教育价值。其次,科研成果的探索过程体现为一种人文价值。科学研究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有所成就。科研成果的取得往往是由无数失败积累而成,教师们只有勇敢地面对科研过程中不可预知的困难,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锲而不舍,不懈追求,才能取得进展,获得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的人文价值。再次,科研成果是教师素质、人格的外化,可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和情操。在研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以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之效果的同时,他们高尚的师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无一不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巨大力量。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这些以身作则的科研与探索精神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格及道德培养,对学生的作用远比讲一番大道理要有效得多。二、架设科研成果通向课程资源的桥梁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需要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师个体的,也有个体之外的社会、国家及学校的政策,还有经费投入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才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1.教师个体应重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首先,教师应当加强对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研究的方向是服务于课程,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现代化,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能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其次,教师要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更新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态度和方法;增加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技术,提高课程开发专业水平。再次,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的总体目标是:使高校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学校的科研成果,做到个体的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课程资源开发为课程,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原则,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切性。2.构建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的政策与运行机制保障政策和运行机制可以激励、保障转化工作的有效进行。一般而言,高校教师的高素质与高质量的课程呈正相关。如果高校的教师一辈子只能开设极少的几门课程,这无助于高质量课程体系的构建,无益于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总体竞争力。因此,下述政策和机制可能有利于搭建转化的桥梁。首先,以学校为主体制定相关政策来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如:将科研成果转化作为高校教师评定职称的一个依据。现在高校教师大多有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教学与科研脱节,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因为目前高校教师的技术职称评定都以科研论文的数量和是否核心期刊为标准,必须达到标准才有资格参与评审,而与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课程资源关系不大。因此,高校教师只关心自己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参与了多少课题的研究,写了多少本专著。这固然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有关,但高校的这种评价体系似乎也加深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裂痕。如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作为评定高校教师职称的一个指标,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大学的竞争力,由此产生的经济效07江苏高教2006年第2期益和社会效益也不可低估。其次,社会和学校应充分尊重高校教师的自主知识产权,激励教师不断进取。知识产权作为驱动经济利益的一个杠杆,它涉及到产权拥有者当前和今后长期的经济利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明晰,激励从事课程资源转化工作,使高校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教师的知识产权应该受到尊重并得到保护,需要从学校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上得以体现。再次,从利益上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机制的有效运行。科研成果一旦转化成课程资源,其为社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成果一旦转化,研究者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从而体现研究者通过艰苦的研究得到收获,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促使其他教师积极投身于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可见,科研成果通过筛选、整合、系列化等,从而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机制,是一种利益机制,需要从政策上作出具体规定。3.加大对转化过程的资金投入,积极改善硬件设施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成果转化的突出问题,只有在经费上保障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才能更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无后顾之忧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学校应拨专款保证课程资源转化的顺利进行,加大财政扶持的力度。一方面以硬件的改善推进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如建设校园网和装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及扩建实验室、劳技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订购各种专业书籍和教学参考资料,为课程实验与课程开发的教师改善办公条件,配置计算机和扫描仪等设备,为课程资源转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给予各个院系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使其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开源,多方筹措资金以实现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自主转化。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研究意义研究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是科研服务与促进教学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是高校优化配置教育资源、走内涵发展道路之所需。其研究意义深远,具体表现为:其一,它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坚强后盾。课程教学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科与专业的含金量,进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竞争力。当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谁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谁就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是不变的定律,高校也不例外。如果一所高校自己能够开发出既多又精的校本课程,那么它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成功的机会较之其它学校的学生可能要大得多,这样就会提升这所学校的声誉,申请就读这所学校的学子会比其它学校的多,这所学校便可以择优而录取,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一点在美国高校体现得尤为突出。美国各高校都努力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争取在强大而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二,它是提高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关键。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的教学与实验中,并能对不同的知识进行整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完善,从而提高学术水平。另外,将科研成果转化成课程资源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要求有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缺乏必要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转化工作的,哪怕是再富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都不能应用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因此,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的转化有助于培养、提高教师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进行更有效的高水平科研活动。其三,它是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课程资源是增加选修课、提高课程质量的源头。选修课的数量与课程质量决定了人才发展的空间。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解决理论的陈旧性与知识脱节的矛盾,解决社会生产中的焦点问题和学生头脑中的热点问题。学生不但习得了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还获得了研究方法、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另外,用科研转化的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是培养人、提高素质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人格力量。从一定意义上看,通过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而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高校应制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使科研成果的课程转化和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教”与“科”的有机结合。【参考文献】1张楚廷.教学管理与课程管理的关系J.大学教育科学,2005,(3).2潘艺林.一流大学课程开发的初步构想J.江苏高教,2001,(5).(责任编辑邱梅生)17高教管理

    注意事项

    本文(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pdf)为本站会员(ab****e)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