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地方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doc

    • 资源ID:112662       资源大小:26.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方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doc

    地方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成尚荣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地方”与“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是其特质与边界。研究和开发地方课程必须界定和把握好“地方”和“地方性”的内涵,紧紧围绕“地方”和“地方性”建设地方课程。1、如何正确理解“地方”的内涵?从本义上讲,“地方”是指地域,地方课程中的“地方”有其特定的内涵。地方是相对于中央而言的。省、市、县(区)、乡(镇)等均为地方,因此地方在这时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同时地方往往指一级政府及其行政职能部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规定,各级地方政府在地方课程中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不同的责任。“地方”还是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概念。所有的地域都负载着丰富的文化,每个地方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化地标。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地方”是一种文化符号。地方课程实质上是关于地方文化的课程,通过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梳理地方文化现象,关注地方文化价值,形成地方课程的文化特色,从而培养学生的地方文化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地方”的内涵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自古以来,地方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地方才可能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吸纳外域多元文化,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事实上,纵然有山水的阻隔,文化的互通与渗透是阻隔不了的。地方课程建设中的“地方”是本土与外域的结合,以地方为主,或立足地方,面向外域,甚至面向世界。地方课程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的世界胸怀、全球眼界、国际意识。2、如何正确理解“地方性”的内涵?首先,“地方性”是指地方所固有的和特有的性质。所谓地方固有的,即为传统的、原本就存在于本土历史和传统之中的,从本土文化之根中生长出来的;所谓特有的,即只有本土才具有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吸收多种外来信息及文化形成的。依附本土生长的,无论是固有还是特有的,均揭示了“地方性”的基本属性。此时,“地方性”往往指领域,并由此可被引申为视域,即从地方出发,在地方的视域中寻找、发现或生长的。这样,“地方性”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引导我们从文化的立场去看待、审视和划定地方性。同时,“地方性”就是要追求显著的地方特点,即追求地方差异性。可见,关注和追求“地方性”是为了追求地方课程之异-不管是异中趋同,还是异中见异,抑或是异中求异。否则,地方课程就失去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就失去了开发和发展的必要性。其次,“地方性”主要指向地方性知识。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地方性知识就已在人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学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方性知识针对普遍性知识追求,是对历史特殊主义的认同和具体阐释,强调各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特征,主张作具体细微的田野考察;追求社会科学本土化,主张社会科学在本土生根、在本土发展、为本土所用。再次,用地方性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来关照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地点性知识的载体价值,地方课程的题旨就是要从地方的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和发展需要出发,集中、突出地反映地方性知识。但是,地方课程不是被局限和绑定在地方性知识上,而是对地方性知识的超越。这是因为,地方性知识存在着发展成为普遍性知识的可能,每个局部知识又包含整体的意义。因此,“地方性”具有超越性。可以这么认为,地方课程着力于地方性知识,但着眼于整个文化的意义和文化的整体发展。地方课程的根是在地方、本土和“田野”上,但如果缺少宏大的知识背景和视野,缺少对“外地”的地方文化的参照,那么地方课程就有可能变成对本土文化的怀旧与守旧,从而显得狭隘、封闭。3、地方文化与地方性问题从知识的角度去考察,地方课程负载的是地方性知识;从文化意义和地方的历史与发展来考察,地方课程的内涵主要包括地方文化与地方性问题。地方课程着重反映地方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地方课程应是地方的文化志,是地方文化的描写和反映系统。地方性文化又可以分解为地方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需求及文化展望。所谓地方的文化背景,关涉到地方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时代特点和人文基础,即文化的来龙去脉和文化地理。所谓地方文化传统,它落脚于地方的小传统。这种小传统是由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规范、伦理道德和行为规则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它深植于民间意识和社会心理中,集体表现为民俗的各种文化形态。所谓地方的文化需求,侧重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文化建设的需求并为地方的发展提供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智力支持,以为今后更多更好地服务打下基础。所谓地方文化展望,侧重于对地方发展的预示和走向的了解和把握,瞭望未来,引领文化生活的方向。地方文化是地方课程的命脉,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应是地方文化课程,我们要确立课程的文化意识。地方课程试图为当地学生提供体现地方性文化的课程。但是,课程所提供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有时恰恰不是地方当前人们生活环境中最挚爱的、最需要的内容,地方受教育者生活境遇中的问题不只与地方的文化相关,往往与他们的实际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有关。地方上存在着具体的问题,即地方性问题。所谓地方性问题,不一定是知识问题,而是生活和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是别人的问题,而是自己的问题;不是过去的问题,而是现在和未来的问题。这样,地方课程把地方受教育者的目光引向未来的发展。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是对地方性的关注、探究和解决的课程,针对性、现实性和实践性是地方课程的重要品格。必须指出的是,“地方”、“地方性”不仅仅指向城市,还应包括农村,当前尤其要重视农村的地方性。与城市相比,农村呈现出了更鲜明的特点及更多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乡镇建设和文明生活都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农村也正发生着许多新变化,农村的受教育者也有许多新理念和新追求。因此,地方课程应更加关注农村、研究农村。4、地方课程应是为地方和为学生课程的内涵、特质、边界往往是由课程的宗旨所规定的。地方性、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性问题,都应服从于地方课程的宗旨。地方课程的宗旨可以从两个维度去认识和把握:为地方和为学生。地方课程应该为地方服务。国家课程已开始关注地区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国家课程注重的是基础性,是国家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体现得更为充分的是统一性,这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设置地方课程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服务。但是,课程是由人来学习的,为地方服务也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地方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目标价值看,让地方的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世界,让他们有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追求本土文化存在空间,培养热爱本土的情怀;从内容上看,所开发的内容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是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这样,地方课程才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其实,为地方与为学生是不矛盾的,关键是地方课程不能只有“地方”,而无“地方人”、“地方学生”。只有培养了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才能最终真正地为地方服务,这就是地方课程的根本宗旨。(成尚荣,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组成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地方课程项目负责人。)

    注意事项

    本文(地方课程培养具有本土情怀的学生.doc)为本站会员(ab****e)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