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doc

    • 资源ID:181064       资源大小:21.62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doc

    学科教育论文-“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摘要:“三算结合”教学强调珠算、笔算、口算“三算”之间的相互促进。“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最初虽然只是一种关于珠算教学的探索,但它引起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关键词:三算结合;珠算;笔算;口算“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是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探索,其主要特征是将珠算引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使珠算、笔算、口算“三算”之间相互促进。从小学一年级起,教师利用算盘帮助学生认数和计算,将珠算与笔算、口算(心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且不用口诀教珠算。一、“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由来自清末兴学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有口算、珠算、笔算三种算法。因口算与珠算都从高位起算,而笔算从低位起算;珠算用口诀,笔算不用口诀,三种算法各成体系,故不能结合起来同堂教学。1917年前后,曾有人倡议并在小学中年级进行珠算与笔算同堂教学。而且,在珠算与笔算同堂教学时,“不用口诀教珠算”。1942年,教育部颁行的小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珠算教学“应与笔算充分联络”,“除除法必须用口诀外,加减乘三种方法应避用口诀计算”。1948年的小学课程标准再次强调:“珠算教学应当和笔算密切联络,力避使用呆板的口诀计算。务使笔算中习得的知能,尽量在珠算中活用。例如把除法的商数,比惯行方法更向左推进一位。归除口诀就可以不用。这种方法和笔算一致。”11951年,赵万容在绥远文教第2卷第5期发表把珠算与笔算结合起来,对“珠算与笔算结合起来教学”有详细的说明。但这里所主张的珠笔结合限于小学中年级范围,与后来从低年级开始的“三算结合”有差别。正式开始“不用口诀教珠算”的教学实验始于1963年前后。1963年北京中国数学会召开“珠算及辅助工具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珠算本是我国发明的,明朝时传到日本后,日本民间流行不用口诀教珠算。“现在东风可借,不妨大胆试行。”会议建议一面上书教育部从速推广,一面分请各地珠算教学者进行实验研究。于是上海、浙江、吉林等地开始试行这种不用口诀教珠算的办法。1969年,上海崇明县新河公社五大队“五·七”三校出于当时“教育革命”的需要,决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结合珠算进行教学”。但当时由于准备不充分,“在教到算盘上珠以一代五这个难点时,学生不易接受。具体执教的老师思想上产生了反复,首次实验失败了”。21970年上半年,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实验重新开始。由于这种教学坚持“开门办学”,让学生走出校门用“算盘”为工人和农民计算和清理“三账”(工分、柴草和现金收付),实验结果显示“八岁娃娃就能算我们贫下中农要算的账”,因而迅速引起广泛的关注。3(23)1972年初,上海市闸北区开始“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并逐步从单纯研究“口算、珠算、笔算结合”发展为综合研究“口算、珠算、笔算”“整、小、分”(整数、小数、分数)、“数、式、形”三个三结合的问题,即从狭义的“三算结合”发展成为广义的“三算结合”教学。同年3月,杭州师范学院教学系以杭州上城区光明小学一年级为试点,进行“三算结合”实验。1975年又扩大到全区229个实验班。各年级试点班占全区班级总数的百分比是:一、二年级94%;三年级44.6%;四年级10%。4(5864)受上海、杭州“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影响,全国各地纷纷呼应。至1976年,“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几乎遍及上海、北京、福建、广西、山西、浙江、江苏等地。为推广研究成果,上海市崇明县、闸北区等地还编辑出版了崇明县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学实践三算结合教学:闸北区教改实践等书刊。“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教育实验受到冲击和破坏,但“三算结合”实验因切合当时“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的需要而受到特别的重视。不少中小学和大专院校“吸取了工农群众的丰富创造,把珠算与口算、笔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5大规模地走向工厂、农田,结合粮食产量、农药配制等等进行“现场教学”“开门办学”。6也正因为“三算结合”顺应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教材要彻底改革”等教育改革的呼声,它为自己争取了生存的空间。到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只字不提“三算结合”教学,规定把珠算集中在三年级(五年制)教完,由此人们误以为“三算结合”已经过时,各地大部分学校的实验突然停止,只剩下极少数学校坚持下来。1979年后,在中国珠算协会三算结合教学研究会和中央教科所的组织和指导下,“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在一些学校重新开始,至今已发展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二、“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前期(1979年前)进行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与后期(1979年后)进行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在具体做法上有些差异。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更明显地具有个性化探索的特征,而且普遍强调“开门办学”,走向工厂和农村进行“现场教学”。后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更多地显示出经验总结与借鉴的特征,而且普遍将“三算结合”教学作为一项研究课题。(一)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基本做法前期“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虽然普遍提出“将珠算与笔算、口算结合起来”,但“结合”的方式在各地实验研究中并不完全一样,影响较大的大致有以下六种做法。3(1417)1.以口算为基础,笔算为重点,充分发挥珠算中算盘的工具作用这是以上海崇明县为代表的做法。他们的理由是:在口算、笔算、珠算三者之间的矛盾转化中,口算不是主要矛盾,因为口算的运用,要受到数量大小、计算复杂程度的限制;珠算也不是主要矛盾,因为它要运用工具进行计算,在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中较为合适,要发挥它的长处,但在分数以至更高的计算中就有局限性;而笔算则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方法,讲运算理论主要是笔算的运算理论,笔算是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三算结合”的教材体系应以笔算为重点。为此,崇明县采用“加减并进,乘除并进”的方式重新编写教材,并注意在不同阶段保持不同的“结合”重点。在具体的教学中,崇明县提出采用数的“拼拆法”进行珠算加减教学,“不用口诀教珠算”。从一年级开始,直接用数的拼拆尤其是“5”和“10”两个数的拼拆来代替口诀进行加减运算。2.从三算“合一”到有机“结合”4(1115)这是上海市闸北区“三算结合”教学实验的探索经历。“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初期,闸北区实验研究者仅从字面上理解“结合”两字,以为“三算结合”就是在教学时同时教口算、珠算和笔算,一堂课的内容,安排一段口算,一段珠算,再加一段笔算,少了哪一段的内容就不是“三算”了。这种“三算结合”教学简单地被理解为“口算、珠算、笔算同时教学”,结果实验受阻。后来实验研究者开始寻找三算的“结合点”。但当时主要是将三者的“结合”理解为三者的“合一”。看到口算、珠算和笔算的顺序不一致,以为要结合就要解决运算顺序的问题。于是提出过两个方案进行加减教学的实验。一个方案是把珠算、口算的加减运算顺序全部改成低位算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发现这个方案的缺点是珠算、口算的计算速度提不高;另一个方案是把笔算的加减运算顺序也改成高位。这个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笔算的正确率减低。针对这些问题,有研究者提出不必学习连加竖式,连加问题仅用珠算处理就可以了。但分析之后,发现这个方案也不理想,认识到“结合”不等于“合一”,必须从“三算”内部联系上揭示它们的共同规律。后来的“三算结合”保留了笔算从低位算起的传统,针对具体的计算采用不同的“结合”方式。显然,闸北区最后采用的这种“结合”方式与崇明县以及其他各地(除杭州市上城区外)的做法是一致的。3.以珠算为基础,改造笔算,促进口算,把三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做法以杭州市上城区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以珠算为基础,就是要充分发挥算盘的直观教具和计算工具的作用。因为认数和计算的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而珠算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充分发挥算盘的作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三算结合”教学的经验与问题.doc)为本站会员(奋***)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