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doc
学科教育论文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情状,使我想起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哲学命题。合目的性即语文教学主观上尽其所能旨在让学生身心全面自由发展,神情惬意心胸豁然;合规律性即语文教学客观上尽其必然旨在寻求师生对话的合理性,游刃有余物我两忘。两者的谐和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身体尽情享用人的心灵又尽泄不满,人的眼睛目不暇接人的心理却猝不及防,人类思考的空间让外物挤得满满,普遍的喧嚣和浮躁铺天盖地压来,心为形役不再表现为案牍劳形,而表现为心灵的被动无奈被欲望裹着挟着推着前行,心理脆弱而不堪重负。东西方哲学必须加以融合改造,并以超前性适用性迅速向全社会普及,零打碎敲的品德公德职业道德教育表现为急功近利性,这种浅层影响并不能拯救堕入欲望深渊的人类。也有不少人将此种现象归罪于教育,或寄希望于教育,因此赋予教育太多的使命,添加教育过重的负担,于是,教育成了崇高的布道神圣的苦行,教师成了“春蚕”、“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牧师和殉道者的角色,而这些溢美之辞过犹不及,必须重新审视正常定位。我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崇高的事业,一种以人为出发点又以人为终极点旨在探究人的教育规律性的职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仅是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系统结构,更是一种有灵有肉可歌可泣的艺术长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素养给予如下定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决定了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教高的层面,虽然“一杯水与一桶水”的关系不再时髦,但从素养这个角度看还是必要的。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化境,才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才能实现师生真正平等的思想对话,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教授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种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能仅仅是预设一个圈套让学生按照程序顺利地完成这个圈套,而应当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里,重视生成和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贯穿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蕾说“缺乏对世界、对人类的挚爱,对话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