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 资源ID:181704       资源大小:12.9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

    学科教育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笔者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关键词:同课多构;实际问题;“六抓”Abstract:Withthenewcurriculumreform,thedeepeningof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attractedlotsofattention.Iprobedintotheeffectivenessofclassroomteachingunderthe“subversive”oftheNewCurriculumand“continuous”history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systemthough“themulti-classstructure”.Keywords:multi-classconfiguration;practicalproblems;“SixFactors”一部思想史就是人类一部政治史和经济史的缩影。新课标下的人教版必修教材,即以“颠覆式”的方式将中外历史浓缩成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史三个模块,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中的思想史占50%以上。如何将思想史以新的方式、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作为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并对较有经验的我们来说,却也是个全新的课题。为此,笔者与本备课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一次特殊的听、评课教研活动通过“同课多构”来探讨“颠覆式”的新课标和“连续性”的高考制度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此次教研活动安排了三位老师同上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课,并及时进行了评课。三位老师的授课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也暴露出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下面笔者试举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部分案例来加以分析说明。案例一(甲老师):导入部分: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人说孔子是20世纪最幸运的人,也是20世纪最倒霉的人,为什么?”(学生哄笑后开始讨论)随后教师点出“孔子学院”和“打倒孔家店”,并引出本课中心“新文化运动”。对于本课重点部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该教师以最简单的方式罗列或由学生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则以学术研究的方式把大量时间放在两点上:一是介绍了19151918年间陈独秀、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经历及他们对时局恶化所萌生的要求改变“国民性”的念头;二是介绍了大量的白话诗来说明“文学革命”(该教师的语言非常幽默,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而发笑。)。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该教师并未涉及教材内容,而是介绍了李大钊其人,甚至还介绍了李大钊后人鲜为人知的为官经历(学生听课兴趣浓厚)。该案例从课堂效果来看,参与评课的老师普遍认为,从导入到新课结束,引人入胜,大量课外知识的补充,加之该教师学识的渊博、幽默风趣的谈吐举止,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令学生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而且增强了师生的互动效果,符合课改精神;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则稍显不足。案例二(乙老师借助多媒体教学):导入部分:大屏幕播放家、春、秋片段觉新结婚啦!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性格软弱、受家庭摆布的觉新吗?”(学生的心立即被巴金名著中这个深受封建思想迫害的人物揪了起来)。教师由此引出本课内容。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民主与科学”时,该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瑞玉难产而死”的画面,并指出导致瑞玉悲剧的原因恰恰是迷信,由此加强“科学”提倡的必要性。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时,该教师又播放出家、春、秋的一段画面觉新在觉民的鼓励下踏上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道路。该案例中,乙老师以独特的视角和精心的设计,以巴金作品中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一翻旧文化、旧道德所带来的身心创伤,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看,该教师为配合剧情的发展,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调整;从效果看,整节课学生更关注的恐怕是剧中的悲剧情节和人物的反抗精神了。毫无疑问,历史课的情感价值实现的同时,却将历史课上成了文学作品赏析课了!案例三(丙老师):导入(复习法):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发生在何时?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该教师直接引出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讲解背景时,该教师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的状况解释地非常充分,并点出思想解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该教师介绍了一道2006年上海高考题: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讲解时,该教师把教材内容归纳为“三提倡三反对”,大大方便了学生记忆,同时在对难点“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的分析中,紧密联系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史,最后通过讲述法总结了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所在。应该说,案例三丙老师的教学过程很紧凑,知识容量较大,思路非常清晰,重难点突破也较为成功。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较好、对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也较强,但从整体上看,课改精神体现较少,依然为旧式“邮递”模式的课堂教学。从以上3个案例的简单分析来看,正如此次参与评课的老师们认为的那样,3位授课老师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模式,各有千秋,笔者将之归纳为“研究型”、“文学型”、“邮递型”。一堂有效而完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将“颠覆式”的新课程理念,与具有“连续性”的高考制度二者有机结合。而通过以上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笔者认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实际问题而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第一,不能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并付诸实践。新课程目标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以本课(新文化运动)为例,教学目标应为: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内容(知识目标),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能力目标),并让学生认识知识分子为肩负的使命而敢于斗争、不懈斗争的精神,以此达到增强学生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的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次教研活动中的三个案例均未能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甲老师过多地关注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情感的充分体验;乙老师流畅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心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连,学生在充分享受情感体验的同时,却远离了历史课堂,远离了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丙老师的教学很好地与现行高考制度联系了起来,但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同时,却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不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自主价值。第二,不能恰当地选择并以恰当的方式补充课外资料。新课标一标多本,不同版本的教材差别较大。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补充一些课外资料。适当的补充是必要的,而过多、过滥,甚至不加选择地补充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冲淡主题。案例一中,甲老师先后两次大量地介绍课外知识,甚至野史,学生哈哈一笑之后,真正的教学目标并未有效达到;案例三中丙老师则中规中矩,课堂知识迁移能力虽强,却少了课外知识的点缀,而影响了课堂气氛。例如,在讲到提倡白话文时,教师若能引用一首小诗“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朗朗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教学效果会更好。以上两个实际问题的背后,笔者认为存在着老师们对课改与高考这对矛盾的错误理解。不可否认,课改已推行了多年,老师们也已普遍认可了新的理念,然而新的评价机制还未成熟,高考制度依旧继续,倘若学生凭兴趣学,却又如何参加考试?笔者认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六抓”。(1)抓“导入”。一节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首先要看能否通过情境创设,迅速有效地将学生引进历史的氛围当中。在前面所举的三个案例中,不难发现甲、乙两位老师的导入是积极而有效的。相对而言,丙老师的导入部分则较为普通而难以引起学生共鸣。(2)抓“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课前备课中应高度重视三维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所有语言都应当围绕着主题,不能信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从“同课多构”中看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oc)为本站会员(奋***)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