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从“语文素质”到“语文素养” .doc

    • 资源ID:181713       资源大小:11.17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从“语文素质”到“语文素养” .doc

    学科教育论文-从“语文素质”到“语文素养”摘要:“语文素质”与“语文素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语文素质”到“语文素养”处处反映出新课标以育人为主的教育理念。关键词:语文;素质;素养;育人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生的需求,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其中第一条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近年来,从社会、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到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那么接下来,笔者想就“语文素质”与“语文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谈几点认识。一、区别1.含义上的区别辞海中,对“素质”与“素养”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诠释。“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素养”: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平时的品行,气质等修养。通过“素质”与“素养”两种含义的比较,我们认识到“素质”突出了事物先天,本来的性质特点;“素养”更注重于平时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品行和气质等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一词,可能是因为“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由此,我们可以对“语文素质”和“语文素养”进行较为合理、全面的阐释。“语文素质”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体现出的知识和技能在人身上内化以后潜在的一种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其中以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2.内容上的区别“语文素质”就其内容构成而言,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技能以及主体的实际经验,主观感受积淀起来的智能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二是由主体的意识状态、意志品质、情绪态度构成的情感层面,它是素质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和调控系统。素质结构中,最核心的部分仍是知识和能力,素质教育仍要重视知识和能力教学。“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3.语文素质和语文素养在教育目标层次的发展趋势当前,许多国家对课程目标的调整,都是既重视知识的更新,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传统的学校教育目标三级层次:知识;实用技术;态度和技能。新的三级层次:态度和技能;实用技术;知识。可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程正在由过去孤立的知识传授及单一的技能操练形式,向一定情感与态度支持下的综合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所以,课程形式更具生态性。这一变化将会彻底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促使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人们也不再把语文简单地理解为静态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更多地把它视为由一定时间、空间和语言运用构成的生态系统。语文课程由以往孤立的、显性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变成了鲜活的、隐性的素质教育,开始着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更多地注意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在实际运用状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态和规律。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良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具体课程设计上,新课标也突出体现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设计思路。高中语文课程由五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组成,以期促进学生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等能力的和谐发展,获得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课程编排是:必修课程(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究)。通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中,“语文素养”也对传统常规教学带来冲击。1.形成了对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内容的冲击从对知识的关注,过渡为更加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人文精神的蕴蓄和学习个性的张扬,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对课堂调控方式的冲击从教师讲授为主,过渡为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教学行为都围绕学生;强调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的呈现方式,并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实践精神、创新能力等。3.对课堂活动方式的冲击从语文课堂的单向流程,过渡为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主动推进对话。课标要求语文课堂必须为学生搭建语文体验和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课堂中心,求得学习环境空间的开放,引导学生通过课内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开放的课堂形式下,学语文不但是收获知识,更是学学做人,在智力的同时放飞心灵,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与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4.对语文学习环境的冲击从单一的学习教育,过渡为正规学校学习以及学校以外整个社会,生活各方面多层次的学习。杜威曾说:“学习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当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更为多元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总之,“语文素养”新理念的提出,较之“语文素质”更具创新性,动态的合理性、前瞻性。“语文素养”的提出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二、联系基础的同一性“语文素质”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地位,而“语文素养”也关注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培养,但同时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2.继承的同一性“语文素质”和“语文素养”都具有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性。都有对传统文化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髓的汲取。只不过,语文素养还强调后天训练、熏陶,动态接受新事物、新信息、新知识。3.人文性的同一语文的重要特征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同一,“语文素质”和“语文素养”都包括掌握人文科学知识,发展人文能力和形成人文品格(人文精神),弘扬科学精神的内涵。4.育人功能的一致性“语文素质”和“语文素养”都力图培育学生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无论是从语文课程的特点,还是从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语文学科需要一个全新的核心概念。从“语言素质”到“语文素养”,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从“语文素质”到“语文素养” .doc)为本站会员(奋***)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