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学科教育论文-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doc

    • 资源ID:189641       资源大小:11.16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学科教育论文-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doc

    学科教育论文-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摘要】课程改革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不是只改课本或课程,而是要从代写论文教学目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甚至教师的课堂行为及素质都有了全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及学生的学习形式的变化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的变化。【关键词】新课改新思想教学行为新的世纪已经到来,各国有识之士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影响更大的是教育危机,要扭转社会危机的关键是进行社会改革和教育改革。我国的教育也正处在新旧更替,大变革大发展的阶段,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正符合这一规律和潮流的。一、由重掌握知识向重培养能力发展的转变由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随着经济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呼唤人的整体能力特别是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于学习者整个一生,所以终生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有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致力于包括智力发展、创造力在内的学生的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提高的教学。它的最大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课程潜能,以实现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功效。二、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重教师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实际上先人荀子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意思是说只有实际去做才能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如果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怕学生看不懂、搞不明、理不清,于是就包办代替。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和创造精神。三、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在我们老师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中对学生的要求是都会,都懂,都对,甚至是都考上某某学校。虽然也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心理预期往往左右行为,问学生一个问题对回答上来的心满意足,回答不对的在言辞或表情上就会有所表现。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齐步走。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个体差异性巨大、特点有千种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标准的人。有人说,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双叶片。那么也可以说,人海茫茫,我们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教海无涯,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显而易见,一刀切的统一规格教育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于人才的培养。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以及教学质量的低下,就与一刀切、统一要求有关。因此课改要求我们改变固有的教育模式,向差异性教育转变。四、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原来教学是接受和传递的过程,新课改的教学应是创生、开发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由“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出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由“概括应用”,这是把掌握的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五、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现代教育思想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试验。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的贯穿起来,组成网络,是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他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是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六、由教师为主向民主平等转变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的创造力的表现都是一种非常自主的自由活动,它把外在压力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则就需要教学民主。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绝对占有者。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也更加大胆,思想更加开放,在有些方面有些教师已经落在后面。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那些与他们缺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此时如果教师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与学生交流,不能“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那么其“师道尊严”的维护之艰就可想而知了。七、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当前教学中最忌讳的是教学模式化、单一化和公式化,学生最不喜欢的也是毫无特点毫无个性的老师。仅仅是勤恳或认真、严厉或和蔼是不够的。现代教学,我们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我们需要的是有个性的教师。教学创造性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他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规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的突破和创新。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广博的知识,不仅仅是有所教学科的知识,而应有独立的思想、有健全的人格,充满人格魅力。不能墨守陈规,不思进取。而是要勇于创新、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看清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分析和判断今天教师的课

    注意事项

    本文(学科教育论文-课改新思想及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doc)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