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配对比较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doc
学科教育论文配对比较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摘要瑟斯顿认为,任何客观刺激,不管它是否具有明确的客观量度,只要被人所知觉,都能引起主体一定的“辨别过程”。由于刺激本身或主体状态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个主观的分布函数,称为“辨别扩散”。两个刺激间的比较就是比较两个服从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之间的差异。人的主观态度,虽然它具有辨别误差,但也是可以被测量的。通过配对比较法和相应的算法,可以解决教育研究与心理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关键词瑟斯顿;配对比较法;辨别扩散;教育研究一、配对比较法的起源在现今的社会中,数字成为了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每每在讨论程度的时候已经不再希望运用语言上的形容词或者副词来表达,一个准确而受到公认的数字就代表了一切。很多的情况下人们的主观感受,例如态度,也希望用数字来表达。在心理学中态度是指对某一客体、情境、机构或任务作出的正面或负面反应的倾向。它是用以解释和预测各种社会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是调节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这三个因素实际上位于同一连续体内,认知层面排在首端,情感层面居中,行为倾向层面在末端。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是从认知层面发展到行动倾向层面,这一发展过程有时需要较长时间,有时则较短,甚至也可能会同时发生。[1]人们对态度测量的尝试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将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实验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人韦伯(EHWEBER通过感官对重量、温度以及压力的反应的研究发现,最小可觉察差异与标准刺激强度之比是一个常数,即产生感官知觉的增长所需刺激量的增长并非是固定的,它依赖于先前的刺激强度。随后,费希纳(GTFECHNER,1860)对此定律进行了发展补充,认为最小可觉察差异等同于心理测量单位,并得出了著名的韦伯费希纳(WEBERFECHNER)定律,即人类的感官强度与刺激量的对数成正比。态度测量的重要发展以瑟斯顿(LLTHURSTONE)的工作为代表[2][3]。他于1926年提出“态度能够被测量的”观点,并于1929年与蔡夫(EJCHAVE)合作出版了态度测量一书。该书首次公布了一种态度测量量表,具体涉及人们对某种宗教的赞成与反对的态度。皮特森(RUTHCPETERSON)和瑟斯顿曾在佩恩基金会的系列研究中使用态度量表及在配对比较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