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论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doc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浅论中国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研究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人力资源论文摘要目前,随着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需要竞争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激励机制,非营利组织才能够吸引和挽留优秀的人才,为组织创造巨大的价值。一、中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现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有20余年,据清华大学前段时间的调研结果,在我国非营利组织有三种性质的工作人员专职,兼职,志愿者;在调查的1408家的非营利组织中,专职和兼职人员的总数共计26084人,平均人数为185人。从这些非营利组织职员的文化程度上看,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职员占274;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78;研究生文化程度的职员占207。这个调研结果主要表明了1中国的非营利组织的运作过多的倚赖于志愿者,组织聘请的专职人员少。2在中国非营利组织中工作的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大多经费都非常有限,难以聘请到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只能依靠志愿者不计报酬的付出或者聘请兼职人员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这样导致组织工作没有连续性,工作效率不高;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不清,大多数人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就职就意味着“不是正式工作”,工作不稳定、低报酬、社会地位不高,并且有财务和政治风险。这些都导致非营利组织难以找到优秀的员工、员工流失和员工士气低落的现象。因此非营利组织找到的很多是兼职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在就业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式工作”的人员。如今的人力资源对于中国非营利组织今后的发展壮大是极为不利的。二、建立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必要性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发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全球社团革命”促使非营利组织空前发展,形成了填补政府、市场失灵空白的“第三部门”。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心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发展的学者日趋增多。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等学科纷纷从各自领域的学术观点出发,探讨非营利组织的行为及其与社会其它部门,如政府、市场、社区等部门的互动关系以及其在公民社会构建中的角色等等。非营利组织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非营利组织数量不断激增,关于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其中关于非营利组织人员的激励成为非营利组织管理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