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doc

    • 资源ID:196069       资源大小:12.7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doc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和谐之本。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就业增长背离”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重的发展现,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基础。关键词:和谐社会;就业;增长;1“增长与就业背离”:制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是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和谐。增长与就业背离意味着大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人口被动失业,不能通过就业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剧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失衡,冲击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就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使劳动者在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收入,而且具有社会意义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赢得自尊。正如2001年国际劳动组织通过的全球就业议程所指出,“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很多人依靠工作而生存,它还是人们融人社会实现自我以及后代带来希望的手段”。当前,实现就业是我国多数社会成员获取经济收入、进行人际交往、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平台。一旦面临失业,其结果很可能是人际交往圈缩小、社会资本减少,甚至导致自闭心理,无法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如此情况下,是谈不上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1、2增长与就业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增长与就业背离的背后是劳动要素相对于资本要素的地位下降。资本本来就处于强势地位,而我国偏低的劳动参与率以及经济增长中对资本投入的倚重,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与劳动的失衡。资本和劳动要素结构扭曲,劳动闲置和企业结构畸形导致的基础性的分配不公带米的是居民收人差距拉大、投资与消费失衡、内需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层次较低的条件下,一旦发生群体性就业困难,必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例如,以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代表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危及人与社会的和谐。1、3就业与增长背离不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实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尚在起步阶段,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呈高能耗、高污染态势,具有显著的唯“GDP”的特征。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增长模式存在两个相互联系的隐患;“有增长无发展”和“无就业增长”。虽然GDP总量增加了,但却是以失业增加和生态失衡为代价的,并不能提升国民整体福利水平。我国人口众多,农业隐性人口数以亿计有待转移,但非农就业机会和岗位严重不足。庞大的农业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必然只能强化对已发生生态退化的土地进行开发。特别是在我国原本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中西部地区,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开采所造成的环境破坏触目惊心。显然,在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2全面认识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的成因持续出现“增长与就业背离”局面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发生的。在这一时间,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在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当前,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给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在上述多重矛盾的共同作用下受到抑制。2、1劳动力供求失衡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劳动人口被束缚于土地,城市劳动人口则被政府控制的企业所吸纳,实现了低效率、形式性的“充分就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开始呈现。我国是一个二元结构典型的社会。根据刘易斯人口流动理论,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前提下,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是必然的。从世界农业平均劳动生产率来看,我国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劳动力供给2400万,如果每年只能安排1100万,累积新增失业将为6500万。严峻的劳动力供求形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效应。2、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要素投入综合作用的结果。按照经济增长模型,节约劳动型和资本密集型的经济增长会产生就业挤出效应,降低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我国正在经历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造成就业率下降的内生原因。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数量有限;另一方面,对就业者的技术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无疑,这对旧体制下低素质劳动者形成排挤。“求职难”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甚至一些高学历人才也加入了失业大军。或者“降格以求”,加入到低层次就业岗位的竞争当中。2、3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它们都有一个持续时问较长的工业化时期,顺利的完成了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的有效转移。由于其工业化的规模大、基点高,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往往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劳动力短缺。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任务,二元结构典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有待于大量的转移。第二产业最易受到“资本深化”影响,其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显著。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较高,但其容纳的就业量还不高。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与就业规模保持正向关系,但显著性不强,表明当前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支持程度较低。一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吸纳的就业量仍偏低另一方面,该产业。特别是金融、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对城市弱势群体成员就业的吸纳力更低。整体看,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不能有效提升就业弹性。2、4要素价格扭曲要素价格的扭曲是导致中国出现就业弹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累,而资本的大量投入和积累使得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显示了资本替代劳动的偏差,使技术路径偏离了要素禀赋的自然结构,加快了资本的深化过程,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受到排挤,于是推动就业弹性下降。而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的过度积累又是由于国家长期的低利率政策改变了贷款的流向,使绝大多数贷款为国有部门所获,银行不愿提高利率。因为利率的上升会威胁负债累累的国有企业。除此之外,逐步攀高的工资成本也一步步地减少了就业的增长,由于偏高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利息的偏低。投资的资本倾向在微观水平是理性行为,并对就业形势产生消极的影响。3实施增长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就业基础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就业基础的内在要求。树立增长与就业并重的发展战略,就是既要防止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而出现“无就业型增长”,也要防止片面的以就业增长为中心而出现“无增长型就业”,促进增长与就业的协调发展。3、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增长与就业协调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实现我国长远战略目标的根本要求。同时,也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就业规模。另一方面。

    注意事项

    本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当前我国“就业与增长背离”的成因及对策.doc)为本站会员(2****)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