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①.doc

    • 资源ID:196715       资源大小:71.67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①.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建设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追寻已久的目标,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西方国家近代化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努力建立这一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发现,西方国家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本国的国情。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西方学者正致力于如何继续推进这项制度的反思。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应当选择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社会早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保障和稳定机制,这一机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对延长传统社会的“寿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时处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是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时期,却也是传统统治秩序长期维持的时期,这样的历史时期无疑为我们考察传统时代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范型”。本文欲以明清时期为例,对传统社会保障机制的特点和起作用的方式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一、传统时代中西不同的社会保障道路社会保障主要以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及失业、贫困等社会现象的缓解为主要内容,这些问题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式体现了各国社会保障的特点,其中政府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政府介入的程度、方式是社会保障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分水岭。在中西漫长的历史中都可以找到政府较早介入各项社会保障事务的记载,但中西社会保障却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运行轨迹:首先,从社会保障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来看,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很早就强调了政府对社会弱者的责任。在早期儒家传统中就已经有了“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提供者的想法”,所谓“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责令官司收养,可谓仁政矣”。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天地之大无弃物,王政之大无弃民”是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仁政”原则。不管在实践中做得如何,历代统治者都自觉地将救助社会弱者作为自己应有的责任,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传统时代的国家一直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结构方式,国家和政府视臣民为“子民”,老百姓视政府官员为“父母”,“父母”对“子民”的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盘负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这样的观念和国家结构都是西方国家所不曾有过的。而且,古代中国和西方在高层权力结构上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显著区别,即作为国家和政府代表的皇权在秦至明清的中国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均没有一个超乎其外的在国家事务中发生作用的力量,对皇权的抗衡通常只是服从前提下一种牵制或对抗。而西方国家在世俗王权之外尚有教权,教会的力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凌驾于王权之上,尤其是与社会救助相关的事务,一直是教会的责任领域。如法国从中世纪起一直由教会举办慈善事业,救济贫民。至18世纪末,教会慈善机构仍是惟一的救济机构,直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1793年宪法才正式确立了政府解除贫困的责任;瑞典的互助事业也源于中世纪的行会,以后又演变为慈善会,专办慈善救济事业,直到19世纪80年代之后,新出现的行业工会才承担起工人疾病补助和失业救济的责任。可见,在中国,国家和政府不仅很早就介入了社会保障事务,承担起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责任,而且这种承担是一种自觉的、“责无旁贷”式的承担。而西方国家对社会保障责任的承担则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由家庭机制、互助机制、市场机制等逐步过渡为政府机制,且要经历一个由“宗教慈善事业”向“政府济贫事业”的转移过程。其次,从传统时代社会保障的内容来看,中国虽然也和西方国家一样都停留在救灾济贫、矜孤恤寡等社会救助层次上,但中国古代官方所举行的社会救助活动决非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一种随机的、临时的救助活动,而是以国家制度和政策等形式固定下来的、比较完备的被长期推行的一种社会保障活动。中国早在周代就有了“保息六政”和“荒政十二策”。所谓“保息六政”,“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所谓“荒政十二策”,“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驰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又一曰索鬼神;十又二日除盗贼。这些政策和制度基本包括了社会救助层次的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衡量,也算得上是比较完备的。不过周礼距今的年代毕竟过于久远,其所记载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否得以实施我们不得而知。但秦以来历代中央集权政府所实施的完备的荒政政策、汉以来积谷备荒的各项仓储制度、唐宋以降的居养制度等都是有据可考的信史。到了明清时期,各项制度和政策已臻于完善,形成了传统时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的相对完整的制度系统,包括灾害救济中的雨雪粮价奏报制度,灾情勘报制度,灾蠲制度,仓储、粥厂等备荒、赈灾制度,以工代赈政策以及对特殊群体的优抚制度,尊老敬老政策,养济制度,育婴制度,等等。这些制度中大多数在两朝都是一以贯之的,是“固定的”和“经常的”。尤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时代政府对社会保障事务的介入基本上是受法律约束的,特别是到了传统晚期,官方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活动基本纳入了法律规范的范畴。以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救助为例,明太祖即位之初,不仅宣布了“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的原则,还将其贯穿于国家法律之中,大明律明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官吏尅减者,以监守自盗论。”大清律中也有这一条,其律文与大明律一字不差。除了大明律和大清律外,明清两朝还颁布了大量有关社会保障的“事例”,如“尊高年”、“养幼孤”、“恤孤贫”、“收穷羁”、“安节孝”、“恤薄官”等等。过去人们常将这些事例误解为“判例”,而事实上明清“例”亦具有法规的性质,而非单纯的司法判例。据此,若将明清两朝律例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有关社会保障的“事例”、“则例”等汇聚在一起,完全可以编成一部“明清社会保障法规汇典”。可见,中国传统时代的社会保障是一种政府较早介入的制度化的社会保障,不同于西方国家历史上那种简单的救灾济贫活动。到了明清时期,从传统意义上讲,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已趋向完善。然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为何没有向现代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而西方国家自1601年英国伊丽沙白女王颁布济贫法开始却一步步演绎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应该从社会保障发展道路的多样化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差异性人手。简言之,中国传统社会特殊的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国传统时代社会保障的特殊“性格”。中国今天基本国情的主要方面在明清时期就已显露端睨: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在宋元时已基本定型,明清时期又将多熟制的推广、复种指数的提高和耕地面积扩大等方面的潜力作了尽可能的发挥,使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传统时代的顶峰。与此相应,明清时期我国的人口增长也十分引人注目。大多数人口史家均认为,明代我国人口已达到15亿至2亿左右,而清代官方统计中的人口到道光二十年已突破了4亿,实际的人口规模可能更大。人均耕地面积下降,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恶化是该期人地关系发展的总趋势。这样的背景对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对社会保障机制的选择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从明清方志的记载可知,即使在正常年景,许多地方农民的生活也只能是勉强维持温饱的水平,所谓“竭力耕稼,仅足一岁之用”、“一岁之人不足支所出,以故输赋不能前”等等,诸如此类的记载遍及全国各府州县。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生活水平最高的地区,方行先生对明清江南农民生活消费中粮食、副食、衣服、居屋、燃料等项消费内容作了定量的估算,结果发现,若严格套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这项估测所表达的生活水平至多只能归结到“绝对贫困型”一类中去。方行先生认为,恩格尔系数不能直接套用于中国甚至西方传统社会,为此他比较客观地将清代江南农民的生活水平归结为“温饱型消费水平”,有时是一种“较优的温饱型消费水平”。这是对中国传统时代普通民众较高生活水平的准确界定。可见,即使较乐观地评判,明清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较低的。正常人户的生活水平如此,社会保障对象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可想而知。二是国家财政承受能力弱。作为政府税收主要来源的小农如此窘迫,国家欲积累起强大的财政储备是相当困难的。财政拮据是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仅从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来看,一般王朝初期尚能维持收支相抵并略有节余,但进人中后期,财政状况则捉襟见肘。明代“自正统以后,出多人少,国用尽不支矣”;“至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太仓存银一百三十五万两,而岁支共计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①.doc)为本站会员(2****)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