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doc

    • 资源ID:196943       资源大小:14.2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内容摘要: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当前慈善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少,募捐能力较弱;慈善专项法规尚不健全,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还不完善;一些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难以吸引广大公众慷慨解囊。应着力培育慈善组织,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鼓励慈善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加强与国际慈善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关键词:慈善事业,政策建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中央关改革开放之前,慈善活动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完全由政府运作,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之初,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主动成立了一些社会团体,以民间组织的名义接受国外、海外捐赠。为此,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公益基金会,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基金热”。1988年政府出台了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二年又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慈善组织开始活跃。1998年大洪灾,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印度洋海啸使全社会异常关注慈善事业,形成了社会募捐热潮,慈善组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5年我国首次召开了“中华慈善大会”,会议期间出台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民政部颁布了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发展的若干意见。目前全国专门从事慈善活动的中华慈善总会和分会400多家,从事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的红十字会7万多家,还有志愿者协会、义工协会等。到2005年全国共建立了28000多个社会捐助站,建立了4000多个“慈善超市”。全国民政部门直接和间接收到了社会捐助善款64.1亿元,衣被14352万件,使3610.7万(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但就全国而言,与国际比较,目前,我国慈善事业仍处于初始阶段,全社会慈善意识仍有待增强。(一)发展慈善事业从经济上看是建立一种财富良性转移的机制,它的善款来源不外乎三个渠道:一是企业赞助,属于社会产品的初次分配;二是财政援助,属于社会产品的再分配;三是社会成员的个人捐助,这是社会成员在获得初次、再次分配经过28年的改革开放,全国人民在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据调查,目前全国10%的高收入组和10%的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是9.5倍。20%城镇富裕的家庭拥有全部城镇金融资产的55.4%。阶层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是社会冲突的潜在因素,当前,有一些富人显富、斗富,一掷千金,迷漫着奢靡之气;在社会的另一部分群体中也出现了仇富心理。绑架人质,杀富劫财的案件时有发生。如何缩小阶层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优化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问题日益紧迫。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很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而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就是必要的措施之一。慈善事业是移富济贫的事业,它通过社会劝募和自愿捐赠的方式实施富裕阶层帮助贫困阶层,实现阶层之间良性的财富转移。因此慈善事业越是发展,对缩小阶层收入差距、缓解社会冲突的作用就越大。另外,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还可以引导正常消费,有利于实现全社(二)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促目前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西部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需要较长的时间,国家的转移支付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与此同时,慈善事业的发展对缩小这种差距也将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例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以来,累计接受海内外捐款25亿多元,为260多万贫困学生铺就了求学之路,其中在援建的11266所希望小学中,80%的学校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慈善组织在这方面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独特的(三)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慈善事业源远流长。礼记·月令中有“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的记述;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民间的个人行善称为“义举”,如各朝代都有“义田”、“义仓”、“义舍”、“义学”等。急公好义,仗义疏财一直被视为优秀文化,广为社会所称颂。当今的慈善事业,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融入现代文明。提出无私奉献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全民的责任;提倡捐助不是捐助者的施舍和恩赐,捐助者和受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受助者获得了物质的满足,捐助者获得了精神的快乐;现代慈善不是“养懒汉”,它突破“授人以鱼”,倡导“授人以渔”,通过他助达到自立;慈善行为不仅要重视物质的援助,还要体现对受益者精神的鼓励和慰藉,使受益者达到精神的充实和愉悦。总之,慈善事业的发展,可以弘扬慈善精神,提升公众的慈善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扶危济困、平等友爱的良好风尚。慈善事业的我国慈善事业在近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一是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募捐能力较弱。到2006年6月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有32.7万个,但是绝大多数是有政府部门背景的民间组织。志愿者协会和义工协会刚刚起步,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基金会为数不多,慈善组织和机构数量较少。据统计,1990美国非营利性慈善组织大约有140万个,德国、英国和瑞士的基金会都在1另外,慈善机构募捐能力较弱,募捐来的善款额小。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换言之,99%以上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目前我国人均慈善捐助不足1元钱;而有些国家,如美国70%以上的家庭有过捐赠,平均每家捐赠额900美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2%二是慈善专项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社会捐赠减税免税政策还不完善。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但是现行的法律法规尚不足以规范、保护和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当前仍需从法律上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慈善活动的程序、慈善组织的监管机制;仍须规定慈善主体的进入资质、公益产权的界定、投融资方式及退出路径等。一些有意从事另外,社会捐赠减税免税的政策还不完善,影响大宗善款募集。现行法规对个人和企业捐助的善款减税免税比例偏低,享受全额免税的仅有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12三是一些慈善组织缺乏公信力,难以吸引广大公众慷慨解囊。当前在开展慈善捐助活动时,变相摊派普遍存在。有的单位经常组织被动性捐款,引起公众反感。社会上的慈善组织良莠不齐,知名度很高、公信力很强的慈善组织还很缺乏。有些慈善机构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缺少自律机制,善款使用随意性很大。甚至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献基础上的互助性救助事业,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水平的显著标志。为了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应当在以(一)着力培养慈善组织,全面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慈善组织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社会慈善,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doc)为本站会员(2****)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