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doc

    • 资源ID:197715       资源大小:16.17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但过度的重视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希望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成众人眼中的“神童”。于是各种所谓的神童教育机构应运而生。针对这种情况,文章提出了“伪神童”教育模式的概念,并对这一模式的危害,产生原因进行了社会学分析。【关键词】神童;“伪神童”教育;神童崇拜;早期家庭教育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oursocietyandeconomy,peoplepayattentiontoeducationagain.Sotherehasbeensuchaphenomenon:parentsaremakingearly-educationmoreandmoreseriously,andeverybodyhopestheirchildtobeageniusinotherseyes.Asaresult,allkindsofeducationalinstitutioncomeintobeing.Sothepaperposedtheconceptof“fakegenius”educationmodel.Thenitanalyzedsociologicallytheharmofthismodelandreasonstothisphenomenon.Keywords:genius;“fake-genius”educationmodel;geniusworship;Early-familyeducation2005年7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中心、北京语言大学等4家机构公布了2005年春夏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与往年不同的是,首次将“教育类”单列。其中,“教育公平”排名第一,而“神童退学”排列第九。1特别是在2005年高考中出现的建国以来年龄最小的辽宁考生、10岁的张炘炀顺利考上大学,更是将神童说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小炘炀的成长经历被各大媒体大肆宣传,神童开始又一次被人们津津乐道。客观地说,神童即超常儿童是存在的。据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施建农介绍,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有2亿8千97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中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果按3%的比例计算,约有智力超常少儿近1000万。有国外学者把音乐、美术、体育、绘画等特殊才能考虑进去,超常儿童的比例要占15%。1但对于绝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只是拥有正常智力的孩子,所以他们各自的成长道路相差不大。但是近年来,媒体对神童的偏爱以及神童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也打造成“神童”。一、“伪神童”教育模式概念的提出应该说,中国是个历来重视教育的国家,“神童情结”已达千年之久。改革初期,国家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口号,并把它当作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稳定下来。于是,全国人民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后又开始重新重视教育,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陆学艺先生在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指出,目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是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趋于一致,各社会阶层的受教育年限与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成正比。在当代中国社会,虽然先赋性因素还在继续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自致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主要因素。一个人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是有机会向上流动的,农村孩子可以参加高考上大学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而城市居民则有更多的机会来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受教育,参与就业竞争,因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也就是教育近年来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于是便出现了“伪神童”现象。所谓的“伪神童”,笔者指的是这样的一群儿童,他们拥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接受了家长们安排的超出他们正常智力发展范围之外的教育训练,使得他们的智力发展呈现出“神童”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优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泯然众人矣”。即这些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神童”特征只是暂时的,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智力超常儿童。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这是好事。但有的家长在早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偏差,进入了误区,片面地认为“早期教育越早越好”,于是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阶段的超前教育,甚至可以说是“掠夺性的强制性的”智力开发。比如孩子刚会说话就让他们识字,学外语,或者让学龄前儿童学习小学知识等。家长之所以这样做的动机,无非是让孩子在进入小学时,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在孩子生理、心理都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超出其承受能力的过度早期教育是十分不科学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默顿认为,动机不能被视为结果。他创造性地使用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的概念来说明社会行为的主观动机与客观社会后果之间的关系。默顿指出:“显性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参与者所预料、所认可的;反之,隐性功能是没有被预料、没有被认可的。”家长们希望通过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实现对其的早期智力开发,但他们忽视了这样做的诸多隐患。二、“伪神童”教育模式的危害过度地早期家庭教育实际上缩短了人的成长过程,违背了人本身的发展规律。片面地智力发展,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魏永康,这个为国人所熟悉的神童,13岁读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却因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同学老师正常沟通等诸多原因被迫退学。所以,教育专家认为,任意剥夺孩子的玩耍时间、过早的家庭教育无异于给孩子带上了心灵的镣铐,弊大于利。第一,这种教育模式伤害了未成年人的身体素质。有关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部分省市小学生龋齿患病率多达50%以上,有的地区和年龄组高达80%;学生贫血及营养不良率高达20%以上;报考高等院校的考生中,体格完全合格的仅占15%左右,近85%的考生因身体不合格或健康原因而受到专业的限制。另据有关省市视力监测点的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在校生近视率高达34.117%,其中小学为6.184%,初中为45.159%,高中为65.142%。这些数字不禁让我们震惊。2试问,身体素质如此差的“接班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如何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第二,未成年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心理负担沉重。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没有错,但是过大压力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反而导致孩子厌学。超负荷的学习使得孩子的心理恐惧与日俱增。以“神童”为代表的优等生小群体成长在师长赞赏、家长褒奖、同学羡慕的氛围中,造成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一遇到挫折往往就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故而逃避者、精神崩溃者甚至自戕者亦有之。他们的肩膀上承载着学校声誉、师长荣誉、家长期许、自身前程的重负,心理负担很重。“神童”的结局并不都看好,好些还不如正常儿童,其心理问题及时疏导的缺失是重要原因。第三,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等方面的障碍。早期教育不断强化的甚至惟一的目标就是“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致使孩子囿于学业围城,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与人相处,不识社会现实,有的对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情冷漠、甚至憎恶。想像一下,如果二十年后中国社会的主体是这样的一群人,那整个社会将如何运转下去?第四,这种教育模式折射出中国教育正进入“伪教育时代”。家长们对教育的趋之若鹜使教育演变成商家获取商业利益的中介,只要能获取商业利润,什么违反教育规律的“新生事物”都可以出现。什么教育笑话都可以变成现实。这种“伪教育现象”不只是危害了的教育对象,更危害了教育的整体风气,腐蚀了一代教育工作者,制造了虚幻的“大跃进式的教育梦”。这是当前普遍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和一切朝“钱”看的不良风气对教育事业的渗透。诚然,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当今社会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家长们的危机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没有必要把这种竞争过分地提前到学龄前阶段。因为儿童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根据孩子身心的具体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急功近利的想法是错误的,非常不可取的。研究表明,灵长类动物的脑容量、智商、情商与幼儿期的玩耍量呈同步增长。据此专家认为,给学龄前儿童创造一个无忧无虑、宽松活泼的生活环境,无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对“伪神童”现象的社会学解析.doc)为本站会员(网****)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