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doc

    • 资源ID:198811       资源大小:13.08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doc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论文关键词】侗族大歌歌师民族文化申遗【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侗族以及侗族大歌的概况,并以贵州黎平县岩洞村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侗族大歌濒临失传的现状和原因。同时也介绍了大歌的保护情况,并为其未来的进一步保护提出了建议。侗族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主要聚居在中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全国侗族人口为296.03万人。贵州黔东南州的侗族人口约为140万,主要居住在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几个县,其中又以黎平县为最集中的侗族聚居地。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根据语音的不同,可分为南部与北部两大方言区。由于地理及历史方面的原因,南部方言侗族地区开发相对北方地区较晚,侗族原生文化与传统文化还保持较完整。侗族的典型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花桥又名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要场所。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和侗人文化的纽带。侗族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创造欲的民族,常言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花桥和大歌。”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当地流行着“饭养身,歌养心”这样一句话。在众多的侗族民歌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合唱,主要流行于南部方言侗族地区的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黎平、从江、榕江三个县。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它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民间最完善的一种合唱形式,这打破了西方音乐界认为中国民间不存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其之所以被称为“大歌”,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节奏不固定,声部多。侗族大歌音乐的节奏一般不固定,既严谨但又可以自由发挥。三至四个声部的大歌最为常见,个别地方有多至六个声部。第二,严肃庄重。侗族大歌均在大众场合中使用和演唱,以叙史、叙事为主,篇幅长,容量大。第三,无伴奏、无指挥。演唱侗族大歌时,一高音者领唱众人合唱高、低音声部,既所谓的“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全凭演唱人员平时严格的训练和演唱时的默契,一气呵成,整齐和谐。第四,演唱人数多。演唱侗族大歌最少要三人成歌,多则几十、上百甚至上千人同声演唱,场面非常宏大。以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侗族大歌可分为:由不同村寨的歌队在鼓楼对歌时所演唱的鼓楼大歌;以表现曲调和声音为主,常常模仿虫鸣鸟叫,拉腔优美的声音大歌,如从江县的“蝉之歌”在大歌中就非常有名。按歌词体裁,可分为唱故事的“嘎君”和唱道理的“嘎乡”两种,按音乐唱腔,分为“唆君”和“唆尽”的叙事大歌;另外还有在各种礼仪场合演唱的礼俗大歌;儿童游戏娱乐时演唱的儿童大歌;民间侗戏班演出侗戏时演唱的戏曲大歌等种类。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队,由老歌师严格训练,他们是歌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青年时都是优秀的歌手并能掌握众多歌词和唱腔和即兴编歌。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民族历史、社会知识、伦理道德等都是用歌来记录与传承的。侗族给予了大歌极高的重视,他们认为歌就是知识,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唱歌对侗族人来说不仅仅是对日常劳动生活的调剂,更是教育下一代的手段,也是青年人学习生活,体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侗族大歌面临的困境和原因侗族大歌因其独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自被发掘后就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听众的广泛关注。侗族大歌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品文化已经唱响国内,享誉世界。在1986年10月,侗族大歌演唱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就已“轰动巴黎,震撼欧洲”。近几年,随着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热的高涨和侗族大歌在国内大中城市宣传演出和中央电视台的频繁播放,侗族大歌可观的经济效益渐渐突现出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全面冲击。目前侗族大歌流行区主要集中在贵州省黎平县南部地区,总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不足10万,而且正逐年减少。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趋势和濒临失传危机的尴尬局面。笔者走访了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也是保护工作做得较完善的黎平县岩洞村,其情况也是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传承大歌的人数急剧减少:黎平县的岩洞村在“文革”之前,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唱歌,而现在50岁以上的占85%左右,20至40岁的占60%,20岁以下的占10%,现在会唱歌的男女性别严重失衡,女的10个人中还有5个人会唱,男的10个人中最多只有1个人会唱了。第二,歌师年龄普遍偏大,侗族大歌传承的后续力量出现了断层现象。岩洞村40多名男女歌师中,最大的年龄已达90岁,最年轻的38岁;而且由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唱歌的人少了,他们基本上很少教歌,更不到外地传歌。就其原因来说: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外出打工潮是当前侗族大歌面临失传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大部分的侗族村寨里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老小小,而青年歌队往往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力队伍。据岩洞村石村长说:“村里20多至30岁的男女青壮年差不多都外出打工了。所以村里也没成立有专门的演出接待队,偶尔有旅游团队或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时,镇政府都是临时请岩洞镇中学侗歌艺术班的学生来演唱。”对于侗乡的青年人们来说,在广东等地打工一年赚到的钱是他们在家务农的5年的收入,侗族传统文化在和经济利益的比拼中“败下阵”来。其次,外来多元文化的进入与侗族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也是影响侗族大歌传承的原因之一。现代侗族儿童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教育,侗族的母体文化由过去的主导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地点由过去的侗寨、鼓楼、家庭转向了学校的课堂,启蒙老师也由过去的祖父母、父母、歌师转向了学校老师。90年代之后,尤其是外出打工回来的年青人,开始在社区内用汉语进行交流,侗语言作为第一交际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而侗语历来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要表达工具,黎平县教育局的刘主任深有感受地说:“不会说侗语的人来唱侗族大歌,简直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加上受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带来的现代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这种以唱歌交朋结友的传统方式已开始渐渐滑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二、侗族大歌的保护情况为了挽救侗族大歌,黎平县提出了“抢救、保护、继承、发展侗族大歌”的行动计划,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1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岩洞镇建立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恢复和新建老、中、青、少大歌演唱队并开展群众性的学歌和赛歌活动,逢年过节为当地群众演唱,使该镇所属各侗族村寨逐步建立起大歌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2侗族大歌和民族文化被引进课堂,建立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据了解,1998年黎平县岩洞民族小学在开展“汉、侗”双语文教学的同时就将侗族大歌教学引入课堂,学生(尤其是女童)的入学率和升学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和巩固。2002年10月,岩洞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为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岩洞村幼儿园也把侗族大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此外,岩洞村还将侗族文化引进小学和中学课堂,据岩洞小学的老师介绍,“民族文化课”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之一,每个星期有两节。笔者浏览了“民族文化课”的课本,其中对侗族历史、习俗、侗戏以及侗族民歌,侗族大歌的分类等都介绍详细。3重视、开展对民间歌师和民族音乐教师的培训和资格认证。2003年6月和2004年6月黎平县“侗族大歌保护基地”与县政府、县教委、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对全县的音乐教师和侗族歌师、歌手进行培训后,发给音乐教师和歌师、歌手级别资格证书。并将这种培训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发展下去。2003年至今,黎平县先后完成了确认高龄民间艺人,开展传承人、民族文化村寨命名等工作。在岩洞村,笔者所走访的70岁老歌师吴金花是村里几个参加2006年第四届厦门“国际合唱节”并拿到金奖的侗族童声合唱团的成员的侗歌老师,她在2004年便以拿到了县里面所颁发的“歌师资格证”。4启动侗族大歌“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3年2月,由黎平县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与周边侗族兄弟县一道积极开展将这一罕见的音乐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同时这也为中国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先鉴。5建立一套开展大歌宣传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部门都积极举办各种民族民间艺术节和民歌大赛:从1999年以来,黎平、从江、榕江县以及凯里市连续不断推出的“中国黎平鼓楼艺术节”、“从江碰柑·侗族大歌节”、“榕江侗族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其它相关论文-简述侗族大歌的现状与未来.doc)为本站会员(网****)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