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企业研究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doc

    • 资源ID:199511       资源大小:19.36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企业研究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doc

    企业研究论文-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内容摘要本文在简要分析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团队生产理论和企业间接定价理论的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剩余价值”进行了剖析。在团队生产条件下,通过授予监督团队生产的监督者以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才可能有效率。在企业间接定价理论中,剩余索取权起着给管理知识间接定价的作用,从而把交易效率极低的管理知识的生产卷入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关键词剩余价值;剩余索取权;团队生产;间接定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容忍”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再被看作是一种权宜之计。然而,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里,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经济是“万恶之源”。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非公有制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存在剥削关系的经济形式,亦即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即剩余劳动)。马克思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对此进行了揭示,这就是以其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一、剩余价值的产生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也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它所需的劳动量决定的”(1)。这个劳动量又“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2)。假定一个工人每天所需的生活必需品需要他劳动6个小时才能生产出来,那么当他把他的劳动力按劳动力的价值出卖给资本家后,他每天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劳动6小时所新增的价值,恰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这样一来,资本家就得不到任何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是一种等价交换,不存在剥削。然而,资本家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就有权消费和使用就像开动一台机器去消费或使用它一样,资本家会迫使工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6小时,譬如达到12小时。这12小时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6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用来补偿工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6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工人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的分析,以剩余价值理论范式来看,很有道理。但跳出该范式,就有了问题:根据什么假定工人6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呢?工人1小时劳动创造多少价值在劳动价值理论范式中是个未知数,因为这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法预先确定的(但在主观效用价值论范式中可以确定为MP·MR,其中MP为工人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边际产品,MR为企业的边际收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假定”工人在一个工作日长度12小时内所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他的劳动力价值呢?当然,马克思之所以能做出他的假定,是因为他有意无意地认为,商品新增价值都是由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创造的。这样,既然企业出现了“剩余”,那么这个“剩余”一定源于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是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于是,马克思做出工人用于补偿其劳动力价值的劳动时间小于其工作日长度的假定就是合理的。然而,尽管马克思曾非常明确地指出,只要是共同劳动,只要是社会生产,就必然需要指挥,需要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这是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但是在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剖析中,却没有给监督劳动和管理劳动等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留下创造价值的空间和存在的必要。这样做,或许是因为当时监督劳动和管理劳动的作用还未凸现,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缺点和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因为他也会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其实,在剩余价值理论范式的框架内,就可以对其进行反驳。正如前文所言,如果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长度内可以无偿占有工人6小时的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那么资本家为什么不雇佣更多的工人,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呢?这样的话,资本家的工厂里会雇佣多少工人呢?对工人人数的唯一限制只可能来自市场规模(资本量不是限制,因为如果资本不够,可以借贷),因为如果雇佣的工人太多,产出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跌,这可能对资本家不利,但只要资本家雇佣的最后一位工人还能给他带来剩余价值,他就会继续雇佣新工人(实际上,在厂房、机器设备一定的条件下,总会出现边际工人的产出递减),直到他雇佣的最后一位工人不给他带来剩余价值(也不会让他吃亏)为止。也就是说,资本家付给最后一位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等于他新创造的价值。在资本家雇佣的总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每位工人都可以被视为最后一位(假定工人的劳动是同质的),这样,对每个人而言,资本家就没有剥削他们。资本家这时仍会赚钱,其所赚的钱属于生产者剩余的一部分(当然,在剩余价值理论范式中,这可视为对边际内工人的剥削)。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反驳,对此以一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在信息完备、资本家之间存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一位工人给某个资本家每天创造的价值是100元,而该资本家却只付每天50元的工资,那么就会有另一个资本家对该工人说:“你别给他干了,来给我干吧,我每天给你51元工资”(假定该工人给不同资本家干活每天所创造的价值相等),还会有其他资本家说:“你也别给他干,来给我干,我每天付你52元工资”。这样,通过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最后这名工人得到的工资一定会接近(理论上的极限值是等于)他劳动新创造的价值。近年来,理论研究为了和新的实践保持一致,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范式的框架内,对其做出了一些发展,但总是落在实践的后面。而且,这些“发展”,是在原有范式的指导下进行的,尽管把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弄得越来越复杂,但还是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犹如为使地心说和新的观察相一致,而使其本轮和均轮体系变得越来越繁复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从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角度来看,主观效用价值论优于劳动价值论,收入分配的边际生产力论优于剩余价值论。因此,如果越出剩余价值论范式的框架,换一个角度(即以一种新的范式)看问题,或许能拓展和深化我们的认识。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类似于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claimantright)。现代企业理论对于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下面,主要从团队生产(teamproduction)理论和企业间接定价理论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二、团队生产理论中的“剩余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一个社会的大多数资源是由企业、家庭所拥有并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资源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于是出现了能促进合作的经济组织。这种经济组织要能更好地利用各种投入要素所有者的比较优势,调动其积极性,对其报酬的支付就必须与其贡献相一致。如果平均支付报酬,不考虑各要素投入者的贡献,该组织就缺乏提高生产效率的激励,其效率必将很低;如果报酬与贡献负相关,该组织必将瓦解。因此,在经济组织问题上,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衡量投入的贡献;二是确定其报酬,使二者相等。这实际上是要设计出一种计量的机制,使报酬等于投入的贡献。在许多情况下,市场可以使报酬与投入的贡献相符。假如一位农民在现行市场价格上追加投入,使小麦产量增加10%,他的收益也就增加10%(假定小麦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这样,报酬就与贡献一致。这时,这位农民的消费欲望就会激励他努力工作。但是,对于一个经济组织,如企业,许多要素的所有者共同生产某种或某些产出(即团队生产),靠什么方式来衡量每个要素所有者的贡献,从而通过支付与其贡献相一致的报酬来激励其努力工作呢?特别是在团队生产中,一个要素所有者的活动和行为(如努力程度)会影响团队其他成员的绩效。这就使问题更加严重。譬如,当两个人共同将货物搬上卡车时,我们只能观察到他们每天搬运的总货物量,却无法衡量每个人的贡献。在团队生产条件下,很难通过总产出来衡量每个投入要素的贡献,因为总产出并非每个要素贡献的代数和。由于存在这种难以衡量每个投入要素贡献大小的技术性原因,在团队生产中,每个要素所有者都有一种偷懒(shirking)动机,都希望其他要素所有者多投入,自己就可以通过减少投入(如努力)而获益,从而搭个“便车”。这样,团队生产就不可能有效率(中国有名俗话也反映了这种情况:“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有水吃”)。由此看来,要充分发挥团队生产的效率潜力,就必须克服偷懒和搭便车的动机及其行为。为此,1972年,A·阿尔钦(A·Alchian)和H·德姆塞茨(H·Demsetz)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中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从制度上将从事团队生产的企业的产权结构化,形成一种可监督的结构,尤其是使某些人的职能专门化,专门从事监督其他要素所有者的工作绩效,包括工作态度、生产技能和产出等等。但是,如果专事监督的监督者只是从团队中分离出来的要

    注意事项

    本文(企业研究论文-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剩余价值”.doc)为本站会员(黄***)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