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新时期水土保持展望 .doc
水利工程论文新时期水土保持展望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优美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任务。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隙,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因此控制水土流失,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水土保持与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各项治理措施的综合作用,促进农村环境和经济同步发展。同时,水土保持工作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积极研究,应用新技术,新措施和新方法,提高综合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二、群众参与,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要鼓励流域群众参与,发挥乡土知识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作用,使水土保持科学技术能够和当地的乡土知识建立起高度的兼容性。培养和提高当地群众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有效地保护和巩固水士保持项目的成果,在实现流域群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各县政府对流域综合治理要高度重视,一个流域或者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因为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管理中,只有各相关部门如水利、农业、林业、畜牧等行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综合”治理。而这种部门的合作包括了技术合作和政策层面的协调和统一。相比较而言,技术层面的协作要比政策层面的协作容易一些,而真正要实现政策层面的协作和统一,就需要政府部门内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并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三、加强生态修复,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山区土地资源为林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林地不仅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且对调节气候,水源供给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省会西宁市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水热条件不充足等,树种结构相对单一,森林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注重植被生态系统修复,增加远高山区封育管理面积,促进灌草生长,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同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优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