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论文-淤地坝的试验研究.doc
水利工程论文淤地坝的试验研究摘要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关键词淤地坝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经验,是与科学研究分不开的。从西周到晚清,自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坡地修梯田,沟壑筑坝淤地等水土保持措施以来,其试验研究工作也就相运而生。民国时期和建国初期,国家主管部门对淤地坝建设的推动,都是从开展科学研究入手,首先是建立科学研究机构。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于1927年提出在沟道中修筑淤地坝,防治沟壑扩展,减少入黄泥沙的技术方案,作为治黄方略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付诸实施。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农林部和黄委会,先后在天水和西安建立了水土保持实验区,开展水土保持科学研究。1945年由国家投资,黄委会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在西安市郊荆峪沟流域支沟上修建留淤土坝一座,控制流域面积26KM2,土方2万M3,是黄河流域第一座“官办”淤地坝。建国后,随着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水保科研机构也相应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需要,采取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试验相结合,与教学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联合攻关等不同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在沟道侵蚀机理、淤地坝规划布局、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监测技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开发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科研单位和业务管理部门,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筑坝淤地作为水土保持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试办示范阶段(19491957)从1949年开始,在陕西省米脂县试修淤地坝。1952年绥德水保站成立后,以绥德、米脂、佳县、吴堡四县为重点试办区,积极宣传推广修坝淤地,两年内筑坝214座,一般坝高510M,单坝控制面积05KM2以下。1953年后,在晋、陕、蒙得到大面积推广,筑坝淤地技术得到普及。西峰水保站也重点开展了塬面治理和沟壑治理的试办与推广,创建了南小河沟十八亩台沟壑土坝。大发展阶段(19591980)由于前阶段试办成功,使群众看到筑坝的好处。建立了以沟坝为中心的基本农田,在淤地坝施工中,各地大搞技术革新现和工具改革,较多地采用爆破松土、拖拉机碾压、水枪冲土、水中倒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