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1).doc
农林学类论文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1)在采集经济时代,原始人靠采集野生植物的芽叶、果实或地下根茎为生,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期,人们逐渐掌握了这些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的生长规律,在人口增加、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情况下,开始模仿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尝试种植,逐渐将野生植物变为栽培作物,成为真正的农作物,农业也就正式产生。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这就是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目前考古发现的农作物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主要是粮食作物,其次是瓜果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多为炭化籽粒,瓜果蔬菜多为果核和籽粒,也有少量保存较完整的果实出土。这些出土物多数是栽培作物的遗存,为探索它们最早栽培的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对研究作物的起源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1.粮食作物粮食在古代泛称为“五谷”,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历来对“五谷”解释不一,如“黍稷菽麦稻”周礼职方氏郑玄注、淮南子高诱注、“麻黍稷麦豆”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禾麻黍麦豆”新莽始建国元年铜方斗五谷图、“稻稷麦豆麻”楚辞大招王逸注、“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赵岐注等等。实际上,“五谷”只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泛称而已。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种植了黍、稷、粟、麻、麦、豆、稻等粮食作物。大体上黄河流域以黍、稷、粟、麻、麦、豆等旱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它们都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稻水稻是从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成的,而野生稻只生长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稻谷遗存大多数也是在这一地区。仅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目前就已发现130多处,其中属于长江流域的有110多处,可见稻作的起源地应是“饭稻羹鱼”的“楚越之地”37。20世纪上半叶,有关稻作遗存的考古材料,只有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烧土上的稻谷印痕,由于地层不明确,其确切年代还有争议38。因而在稻作研究方面,未能引起重视。直到解放以后,由于考古事业的发达,有关稻作遗存的发现才逐渐增多。50年代,在湖北京山屈家岭、武昌放鹰台、天门石家河,安徽肥东大陈墩,江苏无锡施墩、无锡锡山、无锡仙蠡墩、南京庙山,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处,发现了距今四千多年的炭化稻谷、稻壳或稻谷印痕,开始引起农学家的注意,丁颖教授在论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时就引用了其中的一些材料。60年代初期,在江西省修水县跑马岭、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