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doc
新闻传播学论文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之一)【标题注释】本文为“行政院国科会专题计划”“‘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晚清士人的阅读世界(Ⅱ)”(计划编号NSC922411H001073)之部分成果,谨致谢忱。本文引用的时务报版本是强学报时务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全5册),以下引用时,除注明文章作者与篇名外,因各文单独起页,故另只注明影印本总册数(如影本2,即为影印本第2册)与总页码。本文引用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89年,全4册)时,除注明发函者外,缩写为书札,并注明总册数与总页码。【内容提要】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摘要题】近代报刊与中国社会【关键词】时务报/公共空间/公共领域/晚清/阅读史【正文】拿到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廿一日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注麦孟华论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时务报第21册(本文附录注明出版时间者,注释中不再注明,下同),影本2,第13871390页。)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言“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注例如汪康年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时务报第9册,影本1,第556559页。)另一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惟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九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注梁启超记江西康女士,时务报第21册,影本2,第13901391页。)两文一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梦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如麦孟华与汪康年的文章“出之以委婉,便足动听”,(注高凤谦函(九),书札2,第1621页。)因此他都给予正面的评价。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