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论文-略关于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 .doc
刑法论文略关于被迫行为及其借鉴意义「内容提要」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身或他人立时有生命危险或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胁迫之下,不得已而实施的某种行为,被迫行为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只要符合一定条件构成被迫行为,就应免除行为人的罪责(应处以死刑的叛国罪与谋杀罪除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英美刑法认为死亡或重伤害胁迫已使行为人当时的意志失去了控制。同时,被迫行为有其人性基础。英美刑法中的被迫行为理论对于完善我国刑法中的胁从犯理论具有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一般而言应当将即刻的死亡或重伤害胁迫排除在现行刑法第28条中的“胁迫”之外。「关键词」被迫行为/法律后果/借鉴意义「正文」被迫行为(DURESS)是英美刑法中的一种合法辩护理由。在普通法的发展史上,被迫行为最初是刑事诉讼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司法经验的积累,被迫行为与未成年、错误、精神病、醉态、警察圈套等一起被总结成为刑事诉讼法上的辩护原则。近年来,这些内容又渐渐被纳入刑法的范畴,辩护原则成为刑事责任的一个基本原则。英国刑法汇编第三章“普通例外规定”,美国模范刑法典第二章“责任之一般原理”,加拿大刑事法典第一章“通则”,印度刑法典第四章“一般例外,防卫权”中都对被迫行为有所规定,仅是措词略有不同而已。一被迫行为是指行为人在自身或他人立时有生命危险或身体受到严重伤害的胁迫下,不得已而实施的某种行为。例如某甲在某乙持枪威胁下协助某乙实施了抢劫行为,某甲的行为就是一种被迫行为。在英美刑法中,一种行为要被认定为是被迫行为,从而可以进行合法辩护,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胁迫的程度英美刑法一般认为,只有受到直接致人死亡甚或是严重身体伤害的重度胁迫(以下简称死伤胁迫),才能构成被迫行为。即如果被迫者不听从胁迫者的指示去实施一定行为,被迫者或第三人就会马上被杀死或导致严重身体伤害,胁迫的方式不限。但若仅以一般伤害、损害名誉、侵犯财产相威胁,不足以构成被迫行为。但在香港,拘禁的威胁亦得到认可,即行为人在被拘禁的威胁下所实施的行为亦可被认定为是被迫行为。(二)胁迫的真实性一般地,被迫行为中的胁迫必须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但美国多数州认为只要被迫者合理地相信威胁即将实施就可以作为合法辩护理由,即使胁迫者只是吓唬,并非真的要将威胁付诸实施。香港刑法认为,如威胁或危险实际上并不存在,以胁迫作为抗辨理由的人,必须证明他有充分理由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