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浅谈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及其走向.doc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浅谈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化及其走向论文关键词社会国家关系中国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社会与国家高度一体化的原因其后果;阐释了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之间的悄然分离;对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展望。社会与国家是两种不同的人类组织形式。从本质上说社会是具有管理性和服务性的组织,其基本特性是非政治性国家则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其目标是为了利用国家权力维护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社会自身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自国家脱胎于社会母腹以后,古代中国的政府就开始支配着社会的运行,社会完全被湮没于国家之中。那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如何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与国家之问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趋势如何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调整与建构,有助于实现社会与国家良性互动。一、社会与国家的高度一体化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政治万能”是支配社会生活各领域的主导原则,政治在社会事务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经济生活要受到政治的全面干预,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等也都处于政治的控制之下,形成了“强国家一弱社会”的状态。权力的高度集中,对于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确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问的推移,社会的高度政治化和权力集中的弊端日益暴露,并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其不良后果表现为第一,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掌握着全部社会资源的配置权,人们要想实现某个生活目标,就必须想方设法去接近权力、利用权力,这便使权力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使政治成为指挥人们生活的魔棒。人们追求着政治思想上的又红又专,完全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在13常生活中,人们以政治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言谈举止。因此,本应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笼罩着极强的政治色彩,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随之出现畸变。第二,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将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和处分权牢牢掌握在国家手中,进行统一计划和统一调配,使社会失去了在社会资源分配中积极参与的权力和机会,这势必导致社会生产部门失去组织生产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消极被动地进行生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投入了资源而带来的收益却不大,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