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试析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的形成.doc
政治其它相关论文试析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的形成论文关键词军事思想积极防御战略反“围剿”战争形成毛泽东论文摘要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为毛泽东关于红军反“围剿”战略思想和红军作战原则的形成提供了舞台。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独具中国革命战争特色的作战原则,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构筑了框架雏形。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从1928年5月开始,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已经产生出来了,那就是所谓‘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后来我们的作战原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江西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时,‘诱敌深入’的方针提出来了,而且应用成功了。等到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于是全部红军作战的原则就形成了。”这就是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形成的全过程。本文试就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与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军事思想的形成作一论述。一、从“十六字诀”原则到“诱敌深入”方针的重大转变1927年9月19日,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3团和第1、2团余部,陆续到达文家市。当晚,前委在此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主张,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迅速脱离平江、浏阳地区,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新的立足点。10月7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斗争由城市向农村转变的开始,此后逐步产生了适应崭新的武装斗争方式的战略战术。从井冈山创建时期敌人的四次“进剿”、三次“会剿”到中央苏区时期敌人的五次“围剿”,红军一直处于强大敌人的包围之中。如何防御敌人的进攻,有效保存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是摆在处于弱势的红军面前的一个根本问题。毛泽东从井冈山革命斗争实践经验中较早地认识和把握了“围剿”反复的斗争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指导红军的行动,使红军始终保持主动并在不断战胜敌人“围剿”中得到较快发展。1928年,毛泽东在领导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针对当时的敌我情况,总结了初期作战经验,制定了朴素的游击战争作战“十六字诀”。从1930年夏季开始,红军在中央苏区得到较大发展,约有3万余人的正规部队,建立了军团和方面军,基本上形成了主力红军、地方游击队和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这一时期,主力红军的作战原则也适应当时的形势适时的由游击战转向运动战,在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