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doc
政治哲学论文建构主义的发展空间【编者按】近年来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学者研究的领域日益拓展、思考的问题逐渐深化,中国学者由主要学习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逐渐转向独立思考,在借鉴与反思中力图有新的理论建树,引入中国的视角,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鉴于此,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自本期开始创设“思想对话”栏目,将陆续推出中外学者之间的学术思想交流与对话,展示他们有关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思考以及国际关系理论不同流派的发展动向。本期刊发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系亚历山大温特教授关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发展空间”的对话,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推动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对话背景】近半年来,我与亚历山大温特在通信中谈到了关于建构主义研究仍然存在的一些学理空间和发展趋向问题。其中有两个方面比较有意思一是理论层次的发展空间,二是理论内涵的发展空间。在理论建构层次方面,温特建构主义借鉴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化方式,集中考虑体系层面因素对国家行为体产生的作用。许多批评者都对这一借鉴提出质疑。有些学者试图在单位层面上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比较突出的是江忆恩(JOHNSTON)的战略文化理论(JOHNSTON1995)和勒格罗(LEGRO)的组织文化理论LEGRO1997。这两个理论都是强调单位层次的文化因素对行为体身份以及行为产生的重要意义。在思想内涵的拓宽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巴尔金(BARKIN2003,2004)。他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由建构主义和现实建构主义的分类,批评温特建构主义是典型的美国式自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主义同样可以与建构主义进行协调的融合,并提出了现实建构主义的大概框架和研究内容。将建构主义与国际关系两大主流理论融合并试图建立新的理论,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因此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温特本人对此也很感兴趣。关于体系层次与单位层次建构主义问题,温特坚持体系层次建构主义。但我以为,建构主义在层次上的“回落”(或曰还原到单位层次)是有道理的,因为国家身份的确定不会也不可能完全是体系层次观念结构决定的。用一位中国学者的话说,就是“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章百家2002)。在建构主义与其他理论的融合方面,温特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因为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包含了社会性内容。但我觉得如果融合可行,建构主义就只能保留其作为社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