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论文-民主的“世界潮流”与“中国化”(下).doc
政治哲学论文民主的“世界潮流”与“中国化”(下)三、时势与传统上一节主要从“世界体系论”的视角讨论了民主的“世界潮流”及其“中国化”的问题,本节则侧重从“中国中心观”来考察政治民主化是如何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畸变的。民主核心话语的倾斜笔者曾指出,清末民初中国思想运动的精髓可以仿照现在流行的句式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便是进化论,两个基本点便是围绕严复群己权界论书名中点明的“群”与“己”所展开的理论探讨。89或者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就是对“国权与民权”的关怀。90梁启超在五四运动后说,这一运动体现了国民在两个方面的自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91国权要争独立自主,民权(人权)要争自由平等,这是广义民主思想体系中的两大核心话语。梁启超在总结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的政治运动时指出“对外问题易发动,对内问题难发动。”92因为“一、外交问题较简单,容易把多数人的感情烧起来。二、外交问题的运动,和国内专权的人没有什么直接接触,危险程度较小,多数人乐得附和。”但是,“内政上局面不转变,争外交绝无结果。外交主张,是要政府去办的,国民不能努力建设一个像样的政府,而拿许多话哓哓向人,在自己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在人家看来,完全是一种戏论。”93“必以政治修明政府可用为前提,然后对外乃有可言。我国始终缺此前提,故对外运动,无论若何热诚若何激烈,皆以失败终了。”94梁启超呼吁“以后我们若不打算做国民运动便罢,若还打算做,决然应该把方向转变,从外交移到内政方面。”95然而,此后一再发生的国民运动如五卅运动、一二九运动,仍旧是易于发动的对外运动,真正如梁启超所设想的对内而非对外,对事而非对人,针对根本全局问题而非枝叶局部问题,建设将来而非补救既往,旨在争取作为其他政治运动前提的言论集会出版自由的国民运动,迟至六七十年以后才得以发生。究竟是对内的国民运动抑或对外的国民运动,主要还是取决于刺激其发生的时局、困境与国民情感,而不是少数鼓吹者和发动者的主观意愿。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是对内的国民运动的动因;民族矛盾与国家间冲突,是对外的国民运动的动因。英国革命期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因而国民运动主要表现在争取社会平等与政治权利上;法国革命遭遇到欧洲各国王室的联合围剿,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