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doc
职业教育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博弈分析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文章阐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运用经济学的博弈模型分析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参与者提出建议。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博弈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人;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高校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6年和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413万和495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4倍、5倍。总体来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但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良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遇到困境,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博弈的后果。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现状(一)优越性岗位资源稀缺,结构性失业突出优越性岗位是能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具有优越的工作环境以及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如国家党政机关中的公务员岗位等。优越性岗位对高校毕业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在实际就业环境中却是稀缺性资源。来自人事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分别为各级党政机关约占3、事业单位约占20、国有企业约占24、非国有企业(包括私营等企业)约占5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非国有企业已经成为解决高校毕业生的渠道,但高校毕业生认为这类企业既无高薪又不稳定;以公务员为代表的党政机关只占非常小的比例,而大学生却将之为首选。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与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结构性失业比例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还体现在区域分布的不均衡和单位性质分布的不平衡,即大量毕业生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城市,竞争数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地区、广大的基层却面临着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的窘境。这也是我们国家人才分布矛盾的直接体现。形象地说,就是“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矛盾。(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虚假信息多,就业市场诚信度低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毕业生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