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杠杆化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doc
银行管理论文杠杆化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商业银行业绩的影响摘要2007年4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07年底还没有对美国的商业银行造成太大的打击。但2008年9月雷曼兄弟的破产撼动了商业银行生存的根基。本文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的业务越来越多地涉足到资本市场,而去杠杆化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使商业银行的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受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关键词次贷危机;资本市场;杠杆化;公允价值2007年4月,美国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随后,次贷潜在的风险悄然蔓延,开始逐步向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渗透。就美国大的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看,到2007年底,虽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开始下降,但总体上还没有出现颠覆性的影响。2008年9月15日,美国政府为捍卫自由的市场经济原则,放任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而没有动用公共资金救助。雷曼兄弟的轰然倒下成为次贷危机全面升级的导火索,引发了华尔街金融巨头岌岌可危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更触动了全球的经济神经股市暴跌、银行倒闭、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爆发了系统性风险。为什么昔日如此稳健、辉煌的美国商业银行业受到如此大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次贷危机到底从什么环节击垮了商业银行过去利润及资本金的积累为什么在危机面前变得无缚鸡之力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讨论。一、证券类资产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独立战争后的上百年问,美国一直实行混业经营的自由银行制度,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较低,政府对金融企业经营范围基本不干预。1929年的“大萧条”使大量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人们将原因归结为商业银行经营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造成短期负债与股票、债券等长期资产之间比例失衡,而且信贷资金进入股市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为此,1933年美国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证券业的快速发展对银行业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和客户的大搬家,银行的经营环境开始恶化。为生存,商业银行想方设法规避法规的限制,创新了许多金融工具和产品,这些产品和工具涉及在证券、银行和保险等多个领域。同时,金融自由化成为各国金融改革的主旋律,混业经营逐渐成为金融业发展的趋势。1999年,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结束了美国长达66年之久的银行、证券和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准许银行混业经营,使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的商业银行从此开始大规模涉足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