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管理论文-试论我国向金融合法化模式的选择.doc
银行管理论文试论我国向金融合法化模式的选择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民间金融活跃的现实以及对经济增长产生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民间金融的重要性在政府的政策法规下始终没有得到主流金融的认可。其经营行为仍处于“地下”、“非法”状态。事实上,政府应当引导民间金融合法化,允许其在给定条件下合法经营,并将其纳入政府监管体系中。降低其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以充分发挥其制度优势。关键词民同金融;金融抑制;合法化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金融而言的,是未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及其所开展的没有纳入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金融活动的总称。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非国有经济对CDP贡献率已经达到63%,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达到74%,而在全部银行信贷资产中,非国有经济使用的比率不到30%,这其中巨大的供给缺口一直由民间金融补充。然而,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我国政府目前对民间金融的态度非常保守。迄今为止其一直在政府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认可范围之外生存。本文从揭示其生成逻辑人手。对其现有法律规制模式和体系进行疏理、评价和反思,最后提出民间金融合法化模式的选择。一、民间金融产生的深层逻辑在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并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对于我国民间金融生成逻辑的理论探讨,既应当考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确定的战略目标,还应当放置在中国经济转轨与渐进式改革的大背景环境中去把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短时间内迅速建立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并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是发展中国家政治领袖和社会大众的共同梦想,这与当时的发展经济学正处于初始阶段的政策主张是吻合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金作为稀缺性生产要素对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必需的庞大资本和高风险、长周期的固有特征,与我国所面临的资本严重稀缺和国家动员资金能力极度软弱构成的矛盾。在国家财政无力承担的约束条件下,为实现建立庞大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并最终实现经济赶超的战略目标,就必然要加大国家对有限资源的控制的深度和规模,建立并控制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维持金融体制的垄断性,以确保把居民储蓄集中在国有金融控制体系内部。由此不难推断,国家的进一步选择必然是为了保证国有银行能切取其中固定一个很大的部分。在存款市场上,就需要由国家出面在制度上确立和维护一个垄断的或者集权性的金融体制国有银行体制,而排斥非国有的或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