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 .doc
农村研究论文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鸦片战争时,中国尚未走进世界市场。到苏伊士运河开凿后,欧亚水运便当,中国之农产品渐渐出口而加入世界市场,不过营业数量到现在为止,仍只占世界贸易的很小部分。这表现中国仍是经济落后而未发展的国家。其理由是因为4万万人购买力低弱,市场表面上大而实际很小。从这点可以明白中国农村是十分穷乏,因为中国人口8/10为农民。在最近30年内,代表全国经济的主干的农村,已很穷困,而且穷困的情形更日益加深和扩大。约20年前起,主要的农产米、小麦、面粉,开始大批运进中国。经过近年的大水灾,食粮的进口更是增加。今年1940年和上年比较,虽收成并不坏,而今年米的进口,较去年增加几乎一倍。又因为大批的农产品和其他五金原料、煤油等的增加,今年1月至10月底止,我们全国进口的总量,虽仅15400万镑,而进口的入超约等于进出口总额的一半。这样看来,中国所谓“以农立国”的话,是动摇了。15年前,章士钊先生提倡“以农立国”,曾引起一般人对于农工不偏重的争论。但是15年来的历史已使“以农立国”的理论,失去基础。近代历史上有政治独立而经济作附庸的国家。譬如19世纪的美国和革命前的帝俄。但是从没有见过政治不独立的国家,能有经济上的自由和发展的希望。没有一个人能说非洲和亚洲各殖民地,它的经济是真正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条件是在真的改好。历史上的事实告诉我们,一般民主的改善,完全要靠对外政治的独立,和对内政治的清明。对外的独立就是抗战的基本观念。而国内政治的清明,亦即建国的根本观念。近30年来,虽专制的帝制已废,民主政体的门面是已有雏形,但因为对内对外在政治上尚还没有积极迅速的根本的改善,所以一般的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只有崩溃的现象。要将我们30年中国农村贫穷化的过程来分析一下,我们可从下述的5方面来观察。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上次欧洲大战快终了时,我们的棉纱纺织业发展很快,所以我们的棉田扩张很多。先是工业家的推动,后为北伐后官厅的积极提倡。所以华北、华中棉田增加很快。因此米麦的种植面积,有相当的减少。这就是30年以来农产商品化扩大的第一个现象。这现象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甚大。最明显的是一般农民依赖货币以收支。因为中国已经加入世界市场,所以这种商品化的影响比宋朝时我们中国农产商品化的程度高得多。对于农民来说,农产商品化意义,即农民脱离自耕自食或自给自足的地位,而更依靠市场与货币。农民经济独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