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乡村同构背景下的政府与村庄的关系--以S村选举问题的处理为例.doc
农村研究论文乡村同构背景下的政府与村庄的关系以S村选举问题的处理为例提要影响村民自治的原因较多,乡村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以S村的第四次换届选举的再次流产为例,描述乡村同构格局中不同利益主体在此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的行为与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致与冲突的行动逻辑。文章指出要重建新型的乡村关系,建立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之间合作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运作机制。关键词乡村同构需求与冲突秩序重建乡村同构既是一种秩序,也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种工具。对于广大农民而言,乡村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QUOT;共同体,这种秩序的特征至今并无多大的改变。就农村社会的变迁历程而言,它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国家与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调适的过程。就农村基层的治理而言,它又是一种工具,是乡村公共管理中被地方官员主动使用的一种手段,是他们实施管理的重要依据。村民自治相对于传统农村而言是一种外来品,它原本是因应人民公社解体后农村社会所出现地管理真空而产生的一种治理方式,其进入的过程就是与传统乡村体制进行博弈的过程。10多年来,村民自治对乡村同构的管理体制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虽然其民主规则逐渐为广大村民所理解和运用,但越来越遭到来自乡镇的抵制,不少乡镇领导一方面将农村宗族势力的兴起QUOT;刁民的剧增导致的动荡等现象都归功于村民自治;另一方面又以村民素质低、实行基层民主的条件还不成熟等理由为借口,拒绝将村民自治落到实处,即便是村委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不少乡镇也是阳奉阴违。本文以S村的第四次换届选举的再次流产为例,描述乡村同构格局中不同利益主体在此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的行为与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致与冲突的行动逻辑。并提出应重建新型的乡村关系,建立镇政府和村级自治组织之间合作治理农村公共事务的运作机制。一、理论与实践的对话选举无效的处理1999年12月,S村在镇政府的安排下举行了村委会第四次换届选举,镇政府在选举前统一规定了村选举委员会的成员(村书记、副书记和村会计3人),村书记在选举前宣布,这次选举不发委托票、不设流动票箱。全村选民分成两派,选举日到会选民1/3,投票结果,只有2人超过选民1/3的半数。选举委员会取了前4名作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原来的副书记当选为主任。根据村委会组织法和H省的选举办法,S村的第四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未达到两个过半数,显然是无效的,必须在3个月内重新选举。1与县镇领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