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及其内部角色定位.doc
农村研究论文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及其内部角色定位摘要城乡统筹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化发展新思维,而选择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时机,则取决于市场机制和现有城市发展水平两大动力系统的准备程度。政府和组织化农民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导和主体角色,应各司其职而又紧密合作,唯有如此,城乡统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化;新农村建设;市场机制;政府;农民组织一、引论2007年6月,成都和重庆两市被国务院确立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的“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小区”。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是解决狭小城市空间的产业聚集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破题的问题”,而新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题则锁定在城乡统筹。城乡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才发展到了城乡统筹阶段呢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曾经是古代文明发展的特征,它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而现代文明与城乡对立之间发生的联系互相之间形成了矛盾,一方面,现代性所倡导的平等价值必然关照到城乡关系,它反对城乡分离、对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距,另一方面“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便是城乡差距。这一差距确实是正经历着迅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政治特点,是这些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因此现代国家都自觉地致力于城乡差距的缩小乃至消灭,城市化自然地成为了现代化的标志和标准。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因国情相异而各不相同,在一些农业人口比例比较小的先发国家中,成功地通过工业和城市的充分发展单向度地同化、消解了“三农”,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目标。但中国“三农”比重特别大,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对立、分治的格局又导致了“三农”的发展特别落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推力,但在沉重的“三农”历史负担面前,仅有这些推力还远远不够,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每向前进一步,“三农”所遭受到的阻力和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都在成倍地增长,反而又出现了乡村与城市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不协调,“三农”问题依然还是个大问题。由此可见,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首先得从方法论上作出重大调整,要放弃以往那种用孤立的、机械的方法来研究城市化的思维习惯,应该建立一个包含城市和乡村二者有机联系在内的新的系统结构来研究上述问题。有鉴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