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研究论文-抗旱中的水利设施、村级组织和农民.doc
农村研究论文抗旱中的水利设施、村级组织和农民内容摘要2005年荆门区域遭受大旱,由于大中型水利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农民只能依托小水利抗旱,造成水稻因旱减产。荆门旱灾的形成源于近年水利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及税费改革导致了农田水利系统的衰退。改变这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必须确定并协调好国家、乡村组织及农民在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我国干旱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2004年,南方许多省份发生了冬春连旱和秋冬连旱,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17255千公顷,其中成灾面积7951千公顷,因旱损失粮食231亿公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15亿元。12005年,南方部分地区又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旱灾的频发及成灾程度,折射出我国现有的农田水利系统抵御旱灾能力的减弱,对此,人们应予以高度重视。以下以2005年荆门农村抗旱调查为基础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一、2005年荆门农村抗旱中的几个片断2005年,荆门区域遭遇大旱,农民抗旱时间之长、抗旱之难为十余年来所罕见,抗旱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很值得人们总结和思考。官桥村六组电机拍卖后的尴尬。官桥六组是一个只有20多户,200亩水田的小组,大部分农田分布在一条小河的两岸,水源条件极好。1980年代初,六组在河边建了两个一级机台和一个二级机台,配备了三台13千瓦的电机,由小组长安排抽水员定时抽水,只要河里有水,全组的农田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旱减产问题。2002年税费改革,裁减了小组长,由村干部兼任小组长。由于村干部不是本组人,加上税费改革后禁止村级组织介入农户的生产环节,2003年春,小组会议决定将组里的电机拍卖,由农户自己找私人抽水或者买潜水泵。电机被本组人买去。由于电机是严重老化产品,三台电机总共才卖了350元。为了让别人愿意来抽水,买主花了近2000元更新设备。但本组农户却不愿来买水,而是自己购买了潜水泵,解决用水问题。2003、2004两年干旱,但小河未断流,农户可以用潜水泵抗旱。由于潜水泵出水量少,且抽水秩序混乱,通常是几十台潜水泵的电线随意搭在高压线上,导致断电频繁,许多农田因抗旱不及时而减产。2005年大旱,小河断流,所有机台、潜水泵都发挥不了作用,导致许多稻田绝收。困局中的大碑湾泵站。大碑湾泵站是湖北省大型电力提灌站之一,是荆门市水利骨干工程。工程于1979年建成使用。灌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覆盖9个乡镇一个农场,共15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