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联结”还是分离?.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联结”还是分离摘要从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E.M.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小说中的人物戈德波尔虽然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教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写并没能超越西方集体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作者思想的矛盾性与难以摆脱的殖民话语使得小说中东西方沟通的结局注定是分离而非联结。关键词福斯特印度之行后殖民主义东方主义分离印度之行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英国作家之一E.M.福斯特的代表作,是福斯特两次印度之行的产物。1924小说发表后,因其描写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政治主题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之行被作为一个反殖民的经典小说而被解读,随着70年代后殖民理论的兴起。人们开始从新的视角去重新解读英国经典文学作品,印度之行再次因其小说的殖民主题而成为后殖民文学批评关注的对象,国内已有数篇从后殖民批评视角评论印度之行的文章,评论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马拉巴山洞的意象和穆斯林阿齐兹“东方”形象的描写上。对小说中另一位印度形象的代表人物戈德波尔只是一带而过,尚无人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认为,作为印度主要宗教印度教的代表人物,印度徒戈德波尔在小说情节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者对戈德波尔形象的塑造有其深刻的用意所在。许多评论家都在对印度之行的评论中提及了戈德波尔教授,对于这一角色。研究福斯特作品的英国评论家赫兹JUDITH,SCHERE,HERZ指出评论的意见不一有些人认为他是个小丑。另一些人则认为福斯特以这个人物作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代言人,小说中的戈德波尔及他所代表的印度教揭示了宇宙的真理,他们认为福斯特在书中表现出印度教比其它宗教更接近宇宙的奥秘,而这一点正是通过戈德波尔这个人物体现的。戈德波尔教授的形象在小说中被描述为保守,虔诚、神秘的一个人,对他的描写与福斯特在印度的德瓦斯邦、昌德布尔邦的见闻有关。戈德波尔总体上显得高深莫测,是比穆斯林阿齐兹复杂得多的一个人物,当被问及小说中的戈德波尔是否在生活中有原型时,福斯特回答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任何类似小说中戈德波尔的人。戈德波尔是他创作出来的一个人物。事实上,作为一个无信仰者。福斯特并不认为某种宗教可以解决人类的沟通问题,印度教也不例外。本文将从后殖民文学批评的角度揭示,虽然福斯特从某种角度认可了印度教存在的合理性,但小说对印度徒戈德波尔及其所代表的宗教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