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人生有轨道.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人生有轨道关键词人生轨道摘要20世纪前的中国新文学中存在着一股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的小说创作流脉,即认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构成的。本文从这一理论出发分析了徐訏赌窟里的花魂的主要人物,探讨了他们人生轨道形成的过程。20世纪前的中国新文学中存在着一股受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的小说创作流脉,对于多以行为情节来写人物的中国小说传统而言,这种专注于人物深层心理分析的作品,无疑代表着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侧面,因此可以说,弗氏对人的深层心理结构的透视,为小说的创作开辟了另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徐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无疑是逸出主流之外的边缘作家。他以其对艺术的执著创新和个性的坚守,创作出一批显示出独特价值和奇异光彩的作品。徐訏于1931年在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习时就接受了弗氏的精神分析学说,他认为“现代的文艺、绘画、音乐、戏剧、电影,无论什么派别或标榜什么,都是或多或少间接受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①后来,他甚至将弗氏与达尔文、马克思和巴普洛夫相提并论。“达尔文第一个从生物学上认识了人,马克思第一个从社会中认识了人,巴普洛夫第一个从生理学上认识了人,弗洛伊德第一个从心理学上认识了人”②。毋庸置疑,徐訏小说创作就是熟稔地使用精神分析学这一理论对人性进行着深入的追究和发掘。他在小说创作中注重编织奇幻迷人的美丽故事,注重悬念的设置和情调的渲染,他笔下的人物多为超凡脱俗流光溢彩的女性。人性的本质应该表现为人的个体的本我欲求与社会群体的文明规范之间的矛盾统一。社会的文明规范是人类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建立起来的,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自身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使之不至于像野兽一样弱肉强食导致灭绝。赌窟里的花魂写于1939年,内容写的是“我”在赌场中与一位“花魂”相识、相爱,最终文明地分手并且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文中的男主人“我”本是一个作家,为了写一部书,想多搜集些材料,出于“本我”的需求,走进了赌场。然而越赌越输,越输越赌,以致一发而不可收。想反本,然而反本又谈何容易,以致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文中的女主人公“花魂”年轻时就是一个伴她丈夫去赌的少奶奶,她曾经在家里同丈夫一起研究过赌博之技,但结果还是输,输完了动产和不动产后还负了一大笔债,无路可走,她就同丈夫一同至太湖里自杀,不巧的是她被一只载石子的船救起,从此她改名换姓又住在上海,每天出入于赌窟,以赌为生,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