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人的自然性回归.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人的自然性回归作者徐隆仕郑依昕沈海艳论文关键词多余人;忏悔的贵族;忏悔与道德劝善;自然性回归论文摘要在俄国十九世纪文学中对人的关注总是从“自我”出发,从自我人性完善的角度出发来反映社会现实,这一时期的俄国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中的“人”的把握,力求实现把社会的物质的人回归到自然的完善的人。把人放到本真的自然的状态下加以表现,这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总的特征。从多余人到忏悔的贵族,都是回归到自我的状态下从人性善的角度反映人的主题。19世纪俄国文学,基本上依照列宁对俄国解放运动的分期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准,又基于19世纪的时限,可分为这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25年12月党人起义到1862年农奴制废除,这一时期主要特征是以贵族革命活动为主,但也有平民知识分子的参与;第二时期从1861年农奴制废除到1895年到列宁在圣彼得堡成立“工人阶级解放运动协会”,这一时期文学与农奴制改革,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危机有密切关系。1P2930而从俄国文学发展过程来看,在探索人的价值问题、人的意识归宿问题中,表现了这样的特征通过自我完善、自我内省、自我深刻剖析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它不仅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人的心理、情绪、精神等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心理特征及情绪状态。如多余人的形象,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以及19世纪60年代“新人”形象,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忏悔贵族的形象这些文学特征不仅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上也有着互补性。可以看出,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以现实主义文学为主)在对人的表现中,更注重在现实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突出人性的主题,更注重精神的探索,更注重人的自我价值本位。这些特征中它传达了这样一种精神人作为人,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角,是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在文学中更倾向于人的自然性;人作为人,不是社会的附庸,而有其独立的价值。人不再是社会文明的工具,而是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他们更注重反映人的物化、异化。比如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形象,巴尔扎克幻灭中吕西安形象而俄国文学中对人的关注中却注重向内看,表现个体的道德自我完善倾向。1多余的人关于多余的人在文中已形成了特定的概念“它只指19世纪贵族革命时期一部分出身于贵族的知识分子,在俄国解放运动中他们既不站在革命的一边,也不站在政府的一边而游离于斗争的现实成为带引号的‘多余的人’”1P59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中特有的现象,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