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建国后三十年文学审美化特征.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建国后三十年文学审美化特征中国当代文学尤其建国后三十年文学研究遭遇到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文学的自律与主体精神的丧失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个瓶颈。以文学的自律或主体精神作为衡定标准的研究思路,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或完美主义色彩,它实际上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结论会令人非常沮丧。关于建国后三十年文学,正如理想主义或完美主义研究者从文学自律与创作主体性这两方面中所观察到的,它是一种丧失了个体精神的被规划的文学。这种规划首先是来自国家政治、经济的规划。而这种带有强烈计划色彩的文学生产品,也是顺着庞大的政治、经济机器的运转作业而下线的。实现政治的长远的宏伟蓝图,与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之间,相互许诺,共同描绘出一幅最具美学意义而且事实上也只有由文学才能完成的前景。这可以看作是对于政治审美化的简略描述,一段过去没有人去怀疑今天也不会有人去怀疑它良好初衷的政治罗曼蒂克旅程。这里所提到的在国家意志作用下的政治浪漫主义,也就是本文所要强调的政治想象力或政治诗性。文学正好在其中承当着将这些政治承诺与经济承诺下的虚构图景临摹下来的角色,甚至即便是在一个时期内无法兑现的政治誓言,文学也以文学的方式完成了。政治审美化问题由此漂亮转身而为文学政治化问题。在修辞的功能上,政治审美化与文学政治化可以看作一对相辅相成的表述方式。照此为准,我们甚至可以说,构成整个20世纪下半叶所谓文学性的问题,其实是以政治想象力或政治诗性作为基本前提的。只不过在进入到19801990年代之后,以政治想象力或政治诗性为中心的创作,由乌托邦时代转向后乌托邦时代,而具有强烈乌托邦时代风格的浪漫主义写作也随之嵌入反讽式的特征。在一个道德理想主义时代里,陈义过高的愿景往往与文学的写实主义精神水火难容。这是造就乌托邦风格的根本原因。如果说建国初期的革命历史小说,还能够秉承一点写实主义的风格,旨在明确历史的合法性,那么随后而兴起的以抒情性与象征性见长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体小说、抒情性散文的创作,则基本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以最大的热情和虔诚与政治承诺一起同步同调,高蹈远举,构建起道德理想主义的制高点。在建国后三十年文学史上,被冠以“两大政治抒情诗人”和“散文三大家”之名的写作,以及旨在提供新人新风尚的“教育小说”、深化革命信仰或重申阶级斗争的革命样板戏等,都是明显的例证。这些作品以新的政治伦理、新的道德风尚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