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论中几个问题的反思 .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代文论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文学界曾展开过一场声势不小的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大讨论,其争论之热烈,许多人恐怕都还记忆犹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场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无疑具有一种思想启蒙的意义,这意味着当代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当代文学与文论,极力要求摆脱各种外力的制约,走向自觉与自由的发展。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变革与全球化文化潮流的影响推动下,中国当代文学迅速走向市场化、世俗化与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汇入当今世界文学与文化的发展潮流之中。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文学主体性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文学的自由与自觉问题,又拓展出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意义空间。两三年前,澳大利亚学者西蒙杜林曾在他的文学主体性新论一文1中,针对当今世界文学发展潮流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并阐发了他对文学主体性问题的看法。在杜林先生看来,随着当代文学的走向世俗化和边缘化,过去经典文学所强调的文学价值和文学使命被逐渐消解和抛弃,在这种情形下,就需要重新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意义,而他所理解的文学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一种对文学的热爱,一种以读书(及写作)为中心的生活,一种对于文学表达与创造力的追求。杜林先生的这种理解,应当说是对文学主体性最基本的要求,是从事文学事业最起码的前提,如果参与文学活动的主体连对文学的热爱或热情都没有,那还有什么文学主体性可言然而从当今中国的文学现实来看,事实上我们的文学也同样是在走向世俗化和边缘化,过去所注重强调的文学价值和文学使命(包括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讨论时所张扬的文学价值与使命)也逐渐被消解,一些人对于搞文学或文艺颇为热衷,甚至可以称得上狂热,但这并不一定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并非为了追求文学本身的价值,而往往是别有所图,借文学以追求别种价值,说白了是热爱文学所能带来的东西,如金钱名利以及种种的实惠,文学在他们那里完全是用来出卖与交换的尤物。面对这种实质上非文学化的活动,确实无所谓文学主体性可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杜林先生对文学主体性的看法,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现实来说,也是切中时弊、颇有启示意义的。不过,即便同样是文学走向世俗化和边缘化,并且同样是文学主体性问题,那么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中,也不仅仅是象杜林先生所说是不是热爱文学、是不是以文学(写作)为生存方式的问题,而是要关涉到更深广的方面或层面。比如即便是热爱文学,那么还有一个文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