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论文学的穿越性 .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论文学的穿越性曾经与一位朋友谈起为什么我们可以说出诸多西方20世纪文学的经典,但就是说不出几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为什么我们今天对那些80年代的获奖小说,已不敢轻易再说优秀了而再过20年,我们会不会对我们今天评出的各种获奖小说,产生同样的尴尬而可能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作品(如金庸的鹿鼎记),也许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的时代性要求而根本获不了奖呢“晚生代”小说的问题,究竟是在脱离社会和人生,还是在没有写出自己对性与私生活的“个体化理解”上于是我想谈的一个问题是从新时期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再到80年代、90年代文学提法的出现,现有的文学研究存在着一个不易被察觉的局限。那就是大家都在以文学的写作内容和生存形态为研究的视角,以文学的时代性变化来考察文学的价值,比如文学是一元还是多元,文学是写时代、人生还是写性、个人琐事,文学是从属现代启蒙还是与现代启蒙无关,文学是介入社会还是脱离社会,文学是纯的还是不纯的,其实均是一种不能触及文学性问题的讨论。而真正的文学是以能穿越时代与性、启蒙与非启蒙、纯与不纯的要求、建立一个“个体化世界”为目的的。首先,我觉得以文学的时代性内容来考察文学,还是以文学穿越时代的个体化努力来考察文学,是衡量文学研究文学性强度的第一点。如果说,“20世纪中国文学”观是以“现代性”为其坐标,并由此梳理出中国20世纪文学在西方近现代文明冲击下发生的变化,那么我想说这种变化与文学性没有必然的关系。其典型例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阻碍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而中国现代文化也并没有催生出比古代更为优秀的经典作品。至于四大名著和鲁迅的后无来者,也同样说明文学现代化并没有使我们的作品增强其经典性。这使得以“现代性”为坐标对文学的把握,只能把握出文学从属于时代变化的内容,但难以把握出文学穿越时代实现自身的程度而这种程度,是不能用现代性、时代性来解释的。所以同样是“人的文学”,我以为鲁迅对简单的反封建持怀疑态度的伤逝,在文学性上就优于娜拉出走的中国版巴金以个性解放为主旨的家。因为巴金的家符合时代要求,而伤逝则不是时代要求可解释的。同样,当我们将80年代文学定位在反封建的现代文化启蒙上,将90年代文学定位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冲突上,这种把握也只能是把握文学的时代性变迁,而把握不到这两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好作品和差作品之文学性问题。因为时代性总是以共同性为特征的,我们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