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转向现实关怀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研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延续,但总体上来看又是有着很大不同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根本的不同是在于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基本上属于哲学美学范围,关心的是美在主观还是在客观、美的本质何在以及自然界中有没有美这样一些抽象玄虚的纯理论问题,具有很强的形上思辨倾向;而新时期美学研究则在扬弃此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视野和学术兴奋点转向了急剧变化着的新的审美现实,在富有当代生存感的体验和思考中走向了对审美现实的具体性理论把握。简言之,转向现实关怀,成为新时期中国美学研究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新时期中国美学由形上思辨到现实关怀的转向,首先体现在对文艺问题特别是大众流行艺术的重视和观照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美学研究一般不关注具体文艺现象,不重视回答和解决现实文艺实践中提出的有关问题,即便是提到文艺,一般也是那些写在了文艺史上的经典作家和作品,而那些与普通民众相关的通俗流行艺术往往入不了美学家们的法眼。这样一种研究状况,使得当时的美学研究对现实的文艺实践几乎毫无实际影响。正是在反思以往美学研究此种缺陷的基础上,1980年代以来,经胡经之等先生的大力倡导,文艺美学学科应运而生,并异军突起,在很短的时期内即发展成为一门与传统哲学美学双水分流、并峙争雄的新兴学科。文艺美学致力于传统哲学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的交叉、综合与融通,强调从美学的角度研究文学和艺术中的审美问题,这本身即是对沉醉于形上思辨而不关心文艺实践的美学研究倾向的一个矫正和反拨。进而言之,新时期的美学研究不仅重视文艺实践问题,而且将对文艺的美学观照视点由经典艺术逐渐下移,1980年代以来又借助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一步转向了对电影、电视、通俗文学、流行音乐以及网络文学和多媒体艺术等大众流行艺术的重视和研究,这种转变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以当代大众媒体为载体和媒介的大众流行艺术已经构成了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成为与大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审美事实,在对经典艺术保持必要的尊重并作出新的美学阐释之外,同时又保有对大众流行艺术的亲近感,并对之作出科学的阐释和有效的规范与引导,这不仅有利于当代大众流行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我们对于文艺的多面像、多样性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加深对于文艺的丰富性及多样化美学阐释的认识。近三十年来中国美学界在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部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