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重读鲁迅杂文.doc
现当代文学论文重读鲁迅杂文【摘要题】鲁迅研究【正文】一重读门外文谈用漫谈的笔调,讲高深的学问。鲁迅的这一篇门外文谈可称杰作。它从文字的起源谈到汉字的改革,从文学的发展谈到文艺的大众化,涉及广阔的方面。读者可以在很轻松的阅读中,获得许多这方面的知识。鲁迅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曾经跟小学大师章太炎学过说文解字。文字学也可以说是他的本行,难怪谈起来如数家珍,真正做到深入浅出了。这一篇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强调地提出了汉字改革问题。汉字从远古发展到现代,“成了不象形的象形字,不十分谐声的谐声字”。为了让劳苦大众容易得到学习文化的条件,鲁迅在好些文章里都提出了方块字必须改革的主张。例如,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一文(见二心集)中说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繁难的象形字,又使他们不能有自修的机会。在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见二心集)中说中国的象形现在是早已变得连形也不象了的方块字,使工农虽是读书十年,也还不能任意写出自己的意见。在答曹聚仁先生信(见且介亭杂文)中,他甚至说了“汉字和大众,是势不两立的。”在中国语文的新生一文(见且介亭杂文)中,他甚至把方块字称为“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中国人要在这世界上生存,那些识得十三经的名目的学者,“灯红”会对“酒绿”的文人,并无用处,却全靠大家的切实的智力,是明明白白的。那么,倘要生存,首先就必须除去阻碍传布智力的结核非语文和方块字。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在关于新文字一文中(见且介亭杂文),他说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权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这并不是鲁迅一人的见解。钱玄同等人就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废除方块字,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主张。更早,1913年教育部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就是探讨汉语拼音化的一件大事。当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也被指派为读音统一会的会员。门外文谈里说到了会上的一些情形劳乃宣和王照他们两位都有简字,进步得很,可以照音写字了。民国初年,教育部要制字母,他们俩都是会员,劳先生派了一位代表,王先生是亲到的,为了入声存废问题,曾和吴稚晖先生大战,战得吴先生肚子一凹,棉裤也落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