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浅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doc
职业教育论文浅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摘要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区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使命。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其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困难,必须不断创新,才能在改革发展中开拓新的局面。关键词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本文所论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地方特色,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培训方略、生源、就业出路、办学体制、投入机制、学校管理等方面。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发展方略,本文着重讨论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民族地区主要集中于我国西部边疆和东北地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部国土面积的64,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有19万公里为少数民族居住地区,与东部、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相比,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在这样的经济文化背景下成长与发展的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满足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还对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缩小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民族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已经起步,但从总体上看发展仍然缓慢,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和水平都与其承担的责任极不相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薄弱,致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后劲不足。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投入,在没有外来的大量投入的情况下,民族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难以获得快速发展。二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到位,短时期内在观念的转变上还有较大的障碍。在学科本位观念很强的现阶段,将教育管理决策者与普通民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转变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位置上来还有一定的距离。三是存在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与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是永恒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民族地区,这一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文化发展滞后。在产业结构上,民族地区仍大体上处于农业社会与前工业社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