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浅谈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对策.doc
职业教育论文浅谈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对策论文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论文摘要近年来,地方师范院校在积极探索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对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已形成共识,但涉及内部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通过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提出的新要求,就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专业化和实践教学上如何跟进.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强调的“师范院校和其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刺激和带动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模式的调整和革新。总体看,部属师范大学和部分重点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改革中走在了前列,但多数地方师范院校特别是两部的地方师范院校,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成效滞后于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本文意在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就地方师范院校如何主动适应外部调整的需要,在内部改革上紧跟时代步伐,契合新形势高素质人才培养观的要求,提出几点认识和思考。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素质结构的复杂性。在传统教师素质结构中指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知识素质是教师的根本体现与核心。这从一些师范院校传统的校训中也可得剑印证诸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理念.其对教师素质的定位是道德的楷模和知识的传授者。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素质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应该具备传统的素质结构外,还应具有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素质结构。概括起来主要有1.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师的灵魂,现代教育理念的鲜明特色是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鲜活的“人”,不是盛东西的容器;基础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要促进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人格完善结合起来,培养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教师必须全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