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人才未来适应力的培养.doc
职业教育论文试论高职人才未来适应力的培养摘要高职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兴起到现在28年时间,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种种要求。本文试图从人才未来适应力的角度从四个方面考虑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关键词未来适应力关键能力校企联合办学理念2002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做出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即“三改一补”的方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高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又一次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些文件无疑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如今生产发展迅速,社会就业时时刻刻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如美国近5年中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岗位,如何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让学员能够不断适应产业调整,在产业调整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此,笔者有意在此方面做一些有益的探讨,以抛砖引玉。一、加强区域性人才市场需要的研究和资源共享区域性人才市场需要的研究不仅仅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的必然要求。学校通过对所服务区域人才市场的有效研究,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为区域经济作出贡献的“为未来工作的人”。区域性人才市场的界定区域是指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县、乡、村或者一个工厂,甚至一个学校等。一般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区域。这里我们把区域界定为跨省、区等行政区域的更大范围的功能区,如山西运城经济区为全国重要的盐化工业基地、全省粮棉果生产基地、轻纺食品工业基地、晋陕豫“金三角”重要的商贸物流基地和以关公文化、黄河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设专项资金对地方经济的特点、人才需求的方向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各个学校提供更加可靠的市场信息保障。同时构建区域性人才信息共享网络体系,使人才政策互通、人才信息互联、人才市场共营、人才项目共建,全面营造区域人才信息合作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