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 .doc
行业经济论文略谈中国历史上的农器与农法兼谈现代化中传统文物的保存作者按这是我在光明日报为中华农器图谱举行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提要,曾在2002年4月16日的光明日报上刊载。但刊载时删去了最后一段,并有若干错字。现在发表的是没有删节的原稿。本人认为最后一段提出的问题比前面的文字更加重要。农器和农法(农业技术体系)是农业生产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范畴。农器一般是为一定的农法创制的,农法往往通过一定的农器才能实现,而两者都由人来掌握。农法的进步往往与农器的进步相伴随,并以农器的进步为其重要标志。农器和农法除了统一的一面以外,也有矛盾的一面;有的时候两者发展不同步,有的时候两者可能出现某种背离的现象。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同时以拥有许多领先于世界的传统农器。精耕细作农法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与之配套的农器作为它的条件和标志的。例子之一日本学者把中国传统农法称之为“中耕农法”,而区别于西欧中世纪粗放的“休闲农法”。中耕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农法的特征之一,它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时代。当时已出现垄作、条播、中耕三位一体的技术,不同于西欧中世纪农业撒播、不中耕的无序状态。西周春秋非常重视中耕,中耕和春耕、秋收一样,都要在籍田中举行相应的仪式。与这种中耕技术相配套,当时出现了专门的中耕农具“钱”(青铜铲)和“镈”(青铜锄)。青铜“钱”、“镈”成为精耕细作农法萌芽的标志之一。它们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以至成为交换中人们乐于接受的一般等价物,并由此转化为金属铸币。“钱”从此成为货币的名称。以后,货币的形态虽然几经变化(由青铜的“钱布”到圜形的铜钱,再从铜钱到今天的纸币),但“钱”的名称却延续至今,它的本义反而被人淡忘了。例子之二我国精耕细作农法奠基于战国时代,这和当时铁农具的普及密切相联。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在黄河流域普及,西汉末年氾胜之书的农法就是建立在牛耕的基础上的,把精耕细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魏晋南北朝和宋代,北方的精耕细作体系和南方的精耕细作体系相继臻于成熟,农史界习惯分别用“耕耙耢压锄”和“耕耙耖耘耥”来概括它们的特点,而“耕耙耢压锄”和“耕耙耖耘耥”是与北方旱地耕作农具系列和南方水田耕作农具系列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的框形犁(它的成熟形态是唐宋时代的曲辕犁)富摆动性、装有曲面犁壁,适合精耕细作的要求。十八世纪西欧吸收中国犁的特点对其原有的耕犁进行改造,成为西欧近代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