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论文-小康社会与福利行政法.doc
行政法论文小康社会与福利行政法一、福利行政法的实质政府施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合理地动用市场创造出来的财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福利行政法是政府公平职能的具体化。福利行政法的基本理念是创造一个规则平等的秩序,为更多的人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能力。福利行政法最直接实施平等问题,无论福利行政法有关最低生活的保障规则,抑或受教育权的规定,还是保护环境的规范,都体现出公民无区别地享受国家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便利。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CDP超过1000美元,是政府作为的一个新契机。当然政府的作为并不是胡乱作为,而是说,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这给政府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如果政府不解决由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再向前发展也会遭遇相当大的阻力。中国在2003年的人均CDP首次超过这个临界点,在这个平台之上,社会的平等和公平就成为政府社会调控的首先目标,也只有社会的安定和稳固,经济的发展才能再上一个台阶。同时在二十一世纪,政府权力对社会福利的配置会更加突出。人类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种既产生财富又不产生负面效应的方法,所以市场发展所引起的不足在二十一世纪的复杂背景之下,各种问题又会发生新的变化,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权力可能由强到弱,但在政府配置社会福利资源的权力只能强化,不能弱化。二、福利行政法的原则1公民待遇原则公民待遇原则,又称为无差别待遇原则。福利行政法的价值理念是平等,在构筑中国的小康社会时,资格平等是其先决条件,而公民资格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历史上农民、工人等的划分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自然的社会分工,在其最初产生时,并没有不平等的成分,但由于工作环境的不同,意识观念的不同,政策的规定和导向作用,造成了分工上的高下等级观念。而小康社会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制度,公民资格充分反映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国籍成为一国公民能否享受福利制度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没有工人、农民和不同,没有懒者与勤者的区分,也没有罪犯与非罪犯的差别。公民资格具有排他性,没有公民资格,就无法享受国家福利。政府应保障每一个公民的最低所得、营养、健康、住宅、教育之水平,对国民来说,这是其应享有的法律权利,而非慈善。2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原则在西方社会,福利的提供最初并不是国家的本职工作,教会和慈善机构、家庭是福利产品最主要的供给者。即社会福利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