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与中医的脏腑辩证论治.pdf
中医中药心理治疗与中医的脏腑辩证论治孟丽红,张玉亮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广东广州510310关键词心理治疗;中医;七情学说;脏腑辩证中图分类号R7490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0754200303026002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中国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而传统的祖国医学素来强调“整体恒动”、“形神合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1。笔者经多年的学习、思考与实践,认为心理治疗与中医的脏腑辩证论治二者有机结合,既是心理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一大优势,也为中医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思路。谈及中医心理治疗,人们很容易首先联想到“七情学说”。所谓“七情学说”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变化,不循常度,形成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直接伤及脏腑而致发病。一方面人体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正如素向阴阳应象大论所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另一方面,过激、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影响脏腑,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使脏腑气血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而出现各种心身症状乃至精神失常。因此,脏腑功能既是正常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异常情志活动导致机体病理变化的集中体现,以脏腑功能藏象学说为基础进行中医诊断、治疗的脏腑辩证论治,实质上是对人体心理、生理的双向动态调节,充分体现了“心身合一”2。“心身合一”、“七情内伤”既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与西方心身相关研究的重要理论“心理应激理论”不谋而合。现代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心理应激”是指个体觉察的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即当个体在一定的应激原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如疾病、失业的状态下,为顺应、适应这些情景,个体会产生各种各样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需要,如安全、经济等,当个体通过一定的认知评价觉察到这些需要与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个体自身、社会资源之间存在差距时,个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生理行为反应。反应过程、持续时间过长就可能导致疾病,概括为以下公式W心理、生理问题D欲望/B有效行为。以之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则是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应用各种心理测评量表、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等,通观患者的整个心理应激过程,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心身症状进行评定、分析并加以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