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区地貌, 水文特点与防洪
福州市区地貌、水文特点与防洪姚颂恩摘要福州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本文从研究福州市区地貌演变与闽江水文特点入手,分析了福州市区洪涝灾害与地貌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福州洪涝灾害的地貌成因,并提出了福州市区防洪的对策与措施.关键词福州市区,地貌演变,水文特点,洪涝灾害,防洪措施0引言福州市区包括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等共5个市辖区,地处闽江下游的福州盆地内,福建省最大的河流闽江流经市区南部.历史上福州凭借闽江之利,以城促港、以港兴市而成为八闽都会。然而福州既得江之利,也屡受江之害。据志书记载和有关资料统计,在1470一1969年的500年中,福州计发生大小洪灾163次,其中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有50次.平均3年发生一般洪涝灾害1次,10年发生1次严重的洪涝灾害。特别是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福州“大水入城,高二丈许,南门门阙仅露一抹,如娥眉葬无主之尸,凡以千计.”据福建文史研究馆编福建历史上自然灾害纪录.解放以来,福州先后发生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8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一定损失,幸有闽江防洪堤保护,才使市区洪涝危害程度大为减轻.但随着闽江下游河道的淤积和南、北港分流比的变化,福州市区堤防工程已存在被待大洪水突破的危险,洪涝灾害仍然是福州市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心腹隐患。1福州市区地貌背景分析1.1福州盆地是受构造控制的断陷盆地福州盆地是我国东南沿海较典型的断陷盆地。从盆地外缘到盆心地势作层状降低,盆地外缘为海拔600一1000M的山岭所环抱,形成“东鼓西旗,北莲南虎”之势即东面鼓山,西而旗山,北面莲花峰,南面五虎山;盆心内为福州平原,平原上除零星散布的孤山残丘外,地势低平,海拔仅5M左右.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平原,在淮安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称北港又称台江,南支称南港又叫乌龙江.南、北港分别流经南台岛汇流马江,再折向东北流经闽安镇、亭江为琅歧岛所分隔,然后分长门、梅花两水道分别入海。福州盆地和闽江下游河谷的形成,深受构造的控制.其一是福州山字型构造体系.该体系东起川石岛,西至甘蔗,南界尚干、峡南,北达连江、白沙,弧顶在乌龙江大桥附近.福州山字型构造表现为负地形,在地貌上形成河流和谷地.闽江下游段河谷就是循着这个山字型构造发育形成的.其二是盆地内走向NEE的压扭性断裂和走向NNW的张性断裂相互交叉,构成棋盘格式断裂构造.该断裂构造把福州盆地基底切割得支离破碎.它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