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人人文库网! | 帮助中心 人人文档renrendoc.com美如初恋!
人人文库网
全部分类
  • 图纸下载>
  • 教育资料>
  • 专业文献>
  • 应用文书>
  • 行业资料>
  • 生活休闲>
  • 办公材料>
  • 毕业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人人文库网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

    • 资源ID:447915       资源大小:60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积分
    扫码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支付宝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手机扫码下载

    请使用微信 或支付宝 扫码支付

    • 扫码支付后即可登录下载文档,同时代表您同意《人人文库网用户协议》

    • 扫码过程中请勿刷新、关闭本页面,否则会导致文档资源下载失败

    • 支付成功后,可再次使用当前微信或支付宝扫码免费下载本资源,无需再次付费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1积分=1元)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 四则运算 ”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 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 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 1)对 “先 ”字的理解,我发现在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 ,如计算 12+( 13-4) -6 就会这样些=9+12-6 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 12+5×6-15 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 2)在理解 “先乘除,后加减 ”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 12÷3×2 写成 =12÷6=2,计算 12-3+6 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 “先 ”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 “326 与 290 的差去乘 18 与 24 的和,积是多少? ”一类的问题时,对 “与 ”、 “和 ”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 “和 ”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 “和 ”在题目 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 x 除以 a 减 b 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则运算 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 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 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 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学生错误: 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四则运算的顺序有错误。 差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差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提高空间: 四则运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但从学生的作业及单元检测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不过关,主要体现在: 顺序出错; 抄题时抄错; 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 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 我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做到 “一看(认真看题)、二画(运算顺序)、三算(认真计算)、四查(检查计算结果) ”来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同时养成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另外,坚持每天对学生进行 3 5 题强化训练,力争全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如简单的 “画顺序线 ”,即可增强形象感 。 四年级数学下册 位置与方向教学反思 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体会到 “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 活动 ”,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紧密相关,难点是要准确把握方向,要量出方向所偏离的角度,还要确定单位长度标出距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从中观察、分析,然后独立思考完成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同时,还要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主动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 能力。 其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平面示意图是这个单元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的作图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不能熟练地区分东偏北和北偏东的不同;距离的表示,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主要由于建筑物的影响;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的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 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果要补救也只能个别辅导了,集体辅导多了容易让那些掌握好了的同学产生厌烦心理,掌握不好的同学也不一定马上改正过来。这一单元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关于位置的相对性,给定两个位置,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以谁为标准,所以说出来的方向刚好相反。这一点跟学生的空间观念强弱有关,需要多加训练。 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本单元的活动交流未能达到想象那样的效果。有时不得不减少活动的次数,照顾稍差一点的学生,有时又不得不为思索稍慢一点的学生的反复 的重复,减少了稍好一点学生进一步的提高机会,总之,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自己的数学,实现学生自己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还有不少的差距。努力!加油!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后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 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 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 “交换律 ”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 “交换律 ”“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 “怎么办 ”和 “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 、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 ”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 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 “生活现象 ”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 “圣经 ”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 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参与 “观察猜想 举例验证 得出结论 ”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 系,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再在老师提供的信息下面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最后老师要求学生解答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教学时让学生自己独立 解答并交流,学生可以说出 40+56 和 56+40 这两个算式,发现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两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最后再模仿让学生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从中能发现什么,让学生同桌讨论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用语言表达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学生用图形、用字母或用其他符号表示都可以,最后得出用字母 a+b =b+a 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明了、易记。 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很积极,教学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观察发 现规律,总结规律时,没有让学生大胆自由地说,老师辅导参与过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互说互补、找出规律,老师可以在学生活动中给予辅导、完善,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大胆猜测、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学生掌握 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 知识宝库地金钥匙。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我感觉有几个环节比较有效,记录下来积累经验。 一、引导关注验证的有效性 当学生大胆猜想后,我鼓励学生举例验证,并有意识地引导了一句话 “刚才大家说有无数个,能举无数个吗?那李老师还希望同学们在举例时花些心思想想举什么样的数能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好吗? ” 在汇报时我特别注意了汇报的层次,从简单的整数、复杂的整数、特殊的整数、分数、小数等,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的验证是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去考虑,才能使我们的验证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二、数学文化的 渗透 因为查阅了很多资料,所以向学生介绍了一种点子图集合圈的验证方式。出示几个红色圆点和黑色圆点,提出问题:把它们合在一起(出示集合圈),是红色圆点加黑色圆点总数多,还是黑色圆点加红色圆点总数多?然后圆点数慢慢增加,打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无论谁先加谁,结果都是圈里这些圆点的总数。数形的结合让孩子们的思维得以打开,不光局限于举数字验证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的验证打下了基础。 三、适当挖掘有效提升 因为两个数的交换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在我们的练习和实际运用中,往往不止两个加数,而孩子们第一次遇上时很多不太敢随便交换数字。因此,在得出加法交换律后,我让学生继续新的猜想,如果不止两个加数呢?这是一个与从不同、全新的猜新,如果成立,它将大大丰富我们对 “加法交换律 ”的认识,再让学生自己验证,而学生的验证出乎我意料的全面,比如三个数的交换,学生换了六个算式,证明和不变;还有那些特殊的、不同的数都有人举了,在这中又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有的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还能使计算变简便呢!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思维活跃,言积极,所以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运算定律的是本册书中的 重点,也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我利用学生的举例、观察、发现、归纳,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环节设计合理,也激发的学生的积极性。 在创设情境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从图中找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环节,当学生说出 40+56=96 时,我问 “谁能列出不同的算式? ”引导学生说出56+40=96。然后我出示 40+5656+40,并问 “这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我接着问: “你能再举几 个这样的例子吗?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加法交换律的符号表示环节,我问: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然后学生回答的特别多,像 + = + ,还有? +! =! +?,还有香蕉 +苹果 =苹果 +香蕉等等之类的,虽然有的式子不够完美,但充分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加法交换律。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闯关游戏,先是基础练习,还有拔高练习,层层深入,学生学得也是兴趣盎然。 总结本节课,整节课环节紧凑,利用课件也节约了大量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学生发言积极,所以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在铺垫环节,我出示了一道加法算式,计算并用加法验算。目的是为本节课打下基础。但是在学生做完并板演之后,我没有利用好 这个资源,好像这个题和本节课没有什么关联似的。另外,有的学生利用了减法验算,这样是不符合要求的。这时我应该找学生说为什么这样不行,而不应该由我自己解释。 2、闯关环节的第二关是判断下面的算式是否满足加法交换律,其中有道题是 380+20=30+370,学生有的说是,有的否定。在确认本道题不符合加法交换律时,我应该问,怎样能让它符合加法交换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个定律,也充分利用了资源。 3、闯关的最后一道题是 “先计算,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这道题我应该在学生做完之后出示一份答案,这样可以起到一个示范 作用。在课下的作业里,我发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写,格式不准确。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 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 “交换律 ”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 “交换律 ”“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 “怎么办 ”和 “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 “做数学 ”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 分析,主动获得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 ”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安排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 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 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用辨证的眼光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然后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同桌两位同学交换位置,结果不变。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 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 “生活现象 ”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本节课在教学材料的处理时,改变了把课本当作 “圣经 ”的现象,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另外在材料呈现的顺序上,本节课改变了教材编排的顺序:在第七册教学加法交换律,在第八册教学乘法交换律,而是同时呈现,同时研究。因为当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相关的有效信息时,不可能像教材编排的有先后顺序之分,而是同时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已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反思内容: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 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 42 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 25 分为 20 和 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 42 分成 40 和 2 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 25X4 得 100 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 “数感 ”吧,还有 125 和 8 得 1000 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也就是如何做题。其次,等待讲解了下节内容简便运算之后,我想学生会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原来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单,这样,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自然就会去运用了,而且会十分的感兴趣。不知教材的这样安排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是把简便运算分开安排在各个运算定律新授后,或许学生会更感兴趣,毕竟螺旋式的上升符合小学生的现有心理接受水平。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反思 本单元刚开始的教学效果真的是特别差,学生交来的课后作业错误满篇,平时麻利的对号此刻却再也难以画上去。一节课时间过去了,作业没批两本,自己却感到头昏脑胀,哎,怎么会这样? 说实在的,对这一个单元从思想上我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心想,小数对学生已经不是初次接触了,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哪知道,实际上原不是这么回事。本单元看似容易,实则难点一大堆。小数的意义、性质上是很抽象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 ,问之知道,但运用缺乏灵活性。变换练习题题型,学生马上无所适从。 比如,学生知道: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 的数叫做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 0.1、 0.01、 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 “10”。 练习题: 1.04 读作( ),表示( )。第二个括号学生几乎都填的是 1 个一和 4 个 0.01,而少有学生填 104 个 0.01。虽说学生填的不算错,但也说明学生对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不像对整数部分几个一、几个十等的理解那么深刻。 又如,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 变。判断题: 2.0 与 2 大小一样,意义相同。( ) 学生判断正确。说明对小数的意义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2.0 与 2 大小一样,但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所以意义不同。 生活中的小数出现问题更多。尤其是单位之间的换算,要根据进率来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不是进率记错了,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对,要不就是数位不够补 0 时,补在了中间。 接连几次作业,效果都很差,这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课我该如何进行?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 通过和同事的交流,我们认为,首先要慢下来,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第二,针对 问题,一点一点讲清讲透,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训练。第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找到问题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一个个消灭掉。 后来的几次课,我依计而行。果然作业效果有了很大改观。批改起来也顺畅多了。单元检测在即,我想对本单元的问题再做一个小结,帮助大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 1、小数的意义: 明白不同的数位上计数单位不同。数位不同,计数单位就不同。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小是一,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最大是 0.1。 2、小数的性质( 1): 区别小数的末尾添上 0或去掉 0不是小数点的后面添上 0或去掉0。如果在小数点的后面添 0 或去 0,小数的大小就会改变。如:2.4=2.40,不能写成 2.4=2.04 3、小数的性质( 2): 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是和小数的扩大或缩小相联系的。归纳为: 小数点右移一位 =小数扩大 10 倍 =小数 ×10 小数点右移两位 =小数扩大 100 倍 =小数 ×100, 小数点左移一位 =小数缩小 10 倍 =小数 ÷10 小数点左移两位 =小数缩小 100 倍 =小数 ÷100, 4、求小数的近似数: 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把较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改写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数的大小,所以除了末尾的 0 可以去掉,其余都要写上。 一个是求小数的近似数。一般会说明保留几位小数(如保留一位小数,或精确到十分位、精确到 0.1,精确到十分之一),原则是看保留位的右边一位 “四舍五入 ”。 如:把 190070 改写成用 “万 ”作单位的数后,再保留两位小数 190070=19.007 万 19.01万 这类题最易出现的错误是小数数字写对了,却忘了添上 “万 ”或“亿 ”。也有部分同学把改写和求近似数混淆。 5、生活中的小数: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 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 1000 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 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 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 2.05 吨 =( 2050 )千克,扩大 1000 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 470 厘米 =( 4.7 )米,缩小 100 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 3.04 米 =( 3 )米( 4 )厘米,把其中的 0.04 米扩大 100 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 4 千克 70 克 =( 4.07 )千克,需要把 70 克缩小 1000 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 4 千克合起来即可。 6 平方分米 5 平方厘米 =( 6.05 )平方分米,需要把 5 平方厘米缩小 100 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 6 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本单元的教学真的是教训难忘,我也希望自己吸取教训,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近日教学了四年级三角形一节的知识,认为有很多知识点位可以进行探究教学,如: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但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前应充分做好准备,准备好师生所需的探究材 料和演示材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会影响探究结果的不当的 .甚至错误的探究或操作方法要能做出充分的预料,并在探究前予以排除,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如在让学生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初上这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课前准备了三组探究材料: 6 7 8 4 5 9 3 6 10,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这三组材料分别摆成一个三角形,试一试,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得出均能摆成三角形,课堂上我通过巡视发现这部分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操作方法出现了差异,他们在操作时是将每相邻的 两根小棒的端点靠在一起,而不是将两个端点重叠在一起,这样由于这些学生操作方法的不当而造成了探究结果的不同,借此机会我适时的教育学生掌握和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教育他们要重视对科学的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第二堂在另一个班上这节内容时,在探究活动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用小棒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学生思考片刻后我请了一名同学展示自己的想法,让全体学生达成了操作方法上的共识,再分组进行探究,效果较好。 四年级数学下册 小数的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 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相对来冰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对这部分知识,但是从我这节课来说,源于学生的基础差,可能收到的效果还是很好。下面 就我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进行自己的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的确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在安排时是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 购买学校用品入手的。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也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并提出有关小数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 产生新的计算要求。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堂小结时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都选择采用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呢?通过比较你发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与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了。 最后我又强调了在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数位必须对齐,小数点也必须对齐。在练习中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整体感觉学生在这部分掌握的还是不错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 统计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 与学习,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平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 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 “动 ”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 “积极参与 ”与 “合作交流 ”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但本案例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 “静 ”而是 “勇敢 ”的 “动 ”起来。然而因为 “动 ”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习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 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注意事项

    本文(【推荐】2015年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篇))为本站会员(b****g)主动上传,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