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_第1页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_第2页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_第3页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_第4页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1、相关定义11、欧洲的数据信息隐私权概念和原则因欧盟的数据保护指令对欧洲各国的指导性意义,我们这里从95/46号指令的角度来探讨欧洲的数据信息隐私权概念和原则。1隐私权是一项人权95/46号指令中的措辞表明了,在欧洲隐私权同自决权、思想和言论自由权一样被当作一项基本人权。指令的第一条,即要求成员国保护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涉及的隐私权。这是对待隐私权一种新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态度,其意义是深远的。指令的规定反映出制定者认为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要性要超过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的理念。指令允许成员国立法时对出于新闻报道目的和出于文学艺术表述目的的数据处理活动可以规定例外条款,但也只针对旨在协调隐私权保护和言论自由保护相冲突的情况。除此以外,在指令中对其他一些重要基本人权的保护再无提及,可见隐私权在欧洲立法者眼中的重要性。2欧洲隐私权保护的历史传统95/46号指令的规定和由此引发的争论反映出欧洲对个人数据的严格保护有着浑厚的历史背景。即是二战期间对人权的践踏。但是,指令为防范独裁政权的出现而采取的办法却是建立一个强大监管权力的政府机构。这在美国学者看来是很有讽刺意味的,因为他们认为对隐私权提供保护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但在欧洲,这种做法是同欧洲国家的政治、法律体系的历史传统相一致的。欧洲国家大都属于大陆法系,他们的成文法典对行为规范做了详细的规定此外,对于基本的公用事业政府都给予经济和法律的支持。即便是在普通法系国家的英国,政府对与教育、住房、医疗保健等公共事业也给予了很大的资助。欧洲各国的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保护人的身份出现的。3欧洲各国在数据保护原则方面达成的共识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从欧洲各国对95/46号指令采纳的情况来看,欧洲各国就数据保护原则已经达成了相当的共识。保罗施沃茨和乔雷登伯格在其著作中对这些原则做了如下概括第一、对个人数据信息所负的责任和义务,包括必须依据特定或明确的目的收集信息,并只能按照此目的使用这些信息与达成此目的无关的信息不得收集达成目的后相关信息不得被继续储存个人有权了解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并对其中不正确的部分加以更正。第二、处理数据的过程必须公开和透明,包括处理数据时必须通知数据主体,在特定的情形下,使用这些数据前必须得到数据主体的同意。第三、对敏感数据的特殊保护,数据处理内容如果涉及种族、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哲学伦理观、或健康和性生活时,政府必须加以严格限制甚至是禁止。事实上依据95/46号指令,此类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完全被禁止了。第四、有效监管权,包括政府要对私人处理数据的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在必要时有权强制其执行法律。在欧洲,除了由私人进行的纯私人的数据处理活动,没有任何其他的此类活动可以逃脱政府的监管。3512、隐私权的概念121隐私权概念的提出121隐私权概念的提出1890年,美国学者萨缪尔华伦SAMUELDWARREN因不满媒体对其私生活生活令人难堪的报道,与其哈佛大学法学院同学布兰代斯LOUISDBRANDEIS后来担任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哈佛法律评论HARVARDLAWREVIEW上发表了论隐私权THERIGHTTOPRIVACY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这篇后来被称为法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论文成为日后法院判决和理论研究的起点。沃伦和布兰代斯指出隐私权是库利COOLEY法官所称的一种”不被打扰的权利”。他们觉得隐私权主要是用来保护信息不被不情愿的公开,认为”隐私权是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决定他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交流的权利。”7美国的威廉荷尔认为”隐私权可以定义为一种每个人要求他的私人事务未得到同意前,不得公之于众的自然权利。”8他是通过归纳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来概括隐私权的,被公认为是较权威的概括。英国牛津法律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9英国学者威廉般尼认为”隐私权的内涵,与一个人的人格尊严有极大关系。使一个人的私生活受到干扰,将他人的姓名、照片、肖像等未经同意而公布刊布,使他在精神上感到不安、痛苦、羞耻或惭愧,显然其人格尊严已受到侵害。”10日本新版新法律学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保护免受他人侵犯的私生活和5私事秘密的权利。台湾的吕光先生认为隐私权是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安宁居住,不受干扰,未经本人同意者,其与公众无关的私人事务,不得刊布或讨论,其个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经事前获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业上的用途。11我国学者对隐私权的具体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第一种主张认为隐私权也称私生活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12第二种主张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13第三种主张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1413、隐私权概念的发展隐私权被普遍认为是一种私人生活不受干扰即不被偷窥、偷拍、窃听、录音、录影及私事或私下秘密不被公开的权利,主要是一种消极、静态阻碍他人获取个人隐私的权利,隐私权的主体只能被动的防御私生活领域遭受外界侵扰,只有在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前提下才能主张权利,而在没有受到侵害的情况下,隐私权主体权利的实现主要通过义务主体对隐私的不侵犯达到,而其自身无法通过积极的行为实现。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进入到信息社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储存、整理、利用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而成为可能。有关个人的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社会关系信息、身体信息等等有可能可以从政府的某个部门得到,也有可能从某个征信机构处获得,总之,关于个人的一切细节突然之间变得非常轻易就可以从个人之外的其他的机构处取得。这些信息可以以文字、图表、图像等任何形式存在,通过对这些个人信息进行整合可以描绘出本人的整体形象,从而导致他人知悉本人不愿为人所知的个人私事,同时,本人有可能会因他人持有的各种个人信息而受到控制和支配,而且他人可能因为有关个人的错误信息而做出有关本人的错误决定。因此这些存储在政府、征信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中的个人信息在带来信息查询快捷的同时也毫无疑问的使隐私权的保护变得非常微弱,以至于有人惊呼信息时代己无个人隐私权可言了。确实,传统消极的隐私权在信息时代的保护作用显得非常狭隘和难以适应,通过事后补救的方式所取得的赔偿对于当事人已经造成的精神损害来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隐私权从消极行使向积极行使转化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必然。尽管我国对隐私权的认识仍然还局限于人格权的认识上,但是笔者认为,突破对隐私权的传统认识,才能为隐私权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否则消极的隐私权只能使权利主体处于被动的状态。6现代社会中,个人的信息隐私权不再局限于对私生活秘密的消极保护,而是更加注重对于个人信息的控制和自决,德国将此种权利称为”控制自己资讯的权利”或称为”资讯自决权”,也有学者将其称为”资讯隐私权”。15美国学者弗里德CHARLESFRIED认为,信息隐私权不应局限于不让他人取得我们的个人信息,而是应该扩张到由我们自己控制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流转。16权利人对于个人信息除了消极的保密权之外,可以享有一种处置权,有权决定哪些资料应当向谁公布或者利用,还可以享有积极的维护权。例如,当个人资料出现错误时,权利人有权要求更正。现代社会日益重要的个人资料保护制度即是以该种积极的信息隐私权为理论基础的。从国外的经验来讲,对隐私权这种性质上的变化的认识应该说已经成为一种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1970年美国学者米拉即在其对隐私权的攻击电脑、数据库及文件中从积极角度将隐私权定义为”控制有关自己信息传播的权利”。17现在,美国出现了专门的信息隐私权PRIVACYOFINFORMATION的概念,这个专门的概念正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对隐私权的保护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它指的是”个人针对其信息所享有的权利,强调的是个人对其信息的决定权、支配权和控制权”。18这个隐私权的概念与传统的隐私权的概念就有明显的不同,它强调的是隐私权权利主体在实现权利上可以有所作为,他由不同的积极权能组成,在权利受到侵害之前,权利主体即可以主张权利实现的方式,而权利主体以外的其他人都是义务主体。14、个人征信制度与隐私权的基本概念个人征信制度的概念个人征信制度是指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分散在不同金融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等的个人信用记录收集、整理到一个或若干个数据库,并进行评估和存储,让相关机构在利用时如银行对消费者进行授信决策时能方便、快捷地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5在各种文献和研究中,个人征信制度或称个人信用征信制度、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个人信用征信,其都是含义相同的不同称谓。在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中存在有四方基本的当事人信息主体消费者、信用信息提供者、信用征信机构以及信用信息使用者。信息提供者是指因业务或职务关系而掌握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机构或个人,主要是金融机构和有关行政机关如工商、税务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等。信息使用者是指为了解消费者的个人信用状况而依法从征信机构获得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的机构。其中,征信机构是个人信用征信体系中的关键当事人,作为中介机构,把其他三者联系起来。在信用体系法律环境健全的条件下,征信实质上就是以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为核心在消费者个人、信息提供机构、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及用户之间形成的多重法律关系。具体而言,个人征信过程中主要涉及三个法律关系其一,消费者与信息提供者、个人信用征信机构及用户之间的法律关系其二,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与信息提供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其三,个人信用征信机构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法律关系因其涉及的当事人主体较多,故最为复杂。征信机构在进行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时,一般对消费者的品行、能力、资本、抵押担保和常识这五方面先作出初步分析。为分析的方便,就要求信用征信机构的个人征信数据库中至少应存储个人姓名、地址、出生日期、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个人标识和简历。然而,这五方面的调查只能帮助用户初步了解个人的信用情况。因此,在作出具体授信决策前,用户仍会要求信用征信机构通过收集消费者的详尽个人资料进行”特定调查项目”的调查。这些个人资料一般包括付款记录、收入、债务与开销、就业、婚姻状况、年龄、处于分期付款阶段的资产、抵押品、申请信用的目的。调查机构在取得这些信用信息后,再根据用户的要求形成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类的征信产品,并将它有偿提供给用户。由于征信美国的公平信用报告法将信息主体定义为”消费者”FCRA6031976有学者认为该词与”信用报告机构”基本上可以通用SEE”THEFAIRCREDITREPORTINGACTISITFAIRFORCONSUMERS”,ALBERTSJACQUEZ2、对造成原告窘迫的私事的公开曝光3、公开而使原告错误地暴露在公众视野4、为被告的利益私自使用原告的姓名或肖像。”德国法则将对隐私权的保护基于人格尊严这一价值维度,其保护隐私的实际价值基础为人性尊严。我国民法学者杨立新也是基于人格权来研究隐私权的,其认为对隐私的界定有三种形式”一是私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二是个人私事,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的隐私。”其实,对隐私权不同的定义主要是由于侧重点有差别,有些定义集中描述隐私权的本质,有些则是获取隐私权的方式,本文认为,隐私权应该是一种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人性尊严而对私人领域、私人信息、私人事务的一种自我决定权。二隐私权的特征1、隐私权性质的独立性称隐私权具有独立性是从其性质上来看的。其实,对隐私权的定性,不同角10度,一直有不同观点,主流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隐私权是基本人权一种观点则将隐私权看做是一种具备精神属性和财产属性的权利第三种认为隐私权是一种独立人格权,这是我国学者的普遍观点,也是隐私权独立性特点的基础。虽然我国民法通则中没有对隐私权做出直接规定,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民法通则没有对隐私权做出直接规定是立法上的疏漏。梁慧星指出,隐私权属人格权,具有绝对权的特征,任何他人对特定民事权利主体的隐私权均负有不得侵扰的消极义务。是一种具体人格权,而非一般人格权。王利明、杨立新等学者也持相似的观点。建立在独立人格权基础上的隐私权是一项具体的人格权,既区别于一般人格权,又不同于名誉权、肖像权等具体人格权。并且,隐私权作为独立人格权,就可以通过立法获得直接保护,这同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目标是相一致的。2、隐私权内容的真实性、秘密性作为隐私权的内容,不论是个人私事、个人信息还是私人领域,都应当是真实、客观存在着的,这些隐私要么直接来源于个人生活经历、特异体质,要么就涉及到其特殊感情需求、日常交往乃至衣食住行等生活琐事,所有的事情与经历都应当是个人的真实体验,而非他人杜撰,所以隐私权的内容是具备真实性的。同样,能称之为”隐私”,自然是当事人不愿为他人知晓、不能为他人干涉的信息与事务,或者说是在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标准下不便为他人知晓且不会影响到他人或社会的正当利益。一般来说,隐私内容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公民个人不愿自己的私事、活动被他人知悉二是公民的某些私人领域不愿被他人介入三是公民个人纯粹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可见,隐私权的内容是具有私密性的。3、隐私权范围的限制性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不是毫无限制的,隐私权的范围也有其限制性,任何隐私都必须是在合法、合乎公共道德准则和社会需要的范围内,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隐私是不予法律保护的。另外,在隐私权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也要对隐私权保护进行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说上文提到的”表哥”杨达才,其作为政府高官,个人违法所的财产、涉嫌贪污犯罪所得都不再是个人隐私,应当受到公民监督和司法调查。三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关系在对隐私权直接进行立法保护的国家,隐私权同名誉权一样是一种具体的人格权而对隐私权采取间接立法保护的国家,比如我国,隐私权则大多被归于名誉权之中,这就使得部分侵害隐私却没造成名誉损坏的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从而放纵隐私权侵害行为,所以有必要厘清隐私权同名誉权之间的关系。名誉权与隐私权都是民事主体与生俱来的权利,二者在人格权中的联系最为密切。当个人11隐私一旦被不当或恶意披露,不仅会引起受害人的精神痛苦,还会招致社会对其各种不利评价,进而产生名誉上的侵害,这就是为何隐私权会与名誉权一直形影不离的原因。但本文认为,隐私权有自己独立的特性,同名誉权之间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是本文主张直接立法对隐私权以及网络隐私权进行保护的初衷。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含义不同。隐私权是公民具有对自己不宜公开或不愿公幵的个人信息、个人领域、个人事务的不受他人侵犯的权利而名誉权是指民事主体对自身的品德、才干、信誉或其他综合能力的社会评价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2、侵犯内容的性质不同。如前文所述,侵犯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私密性,这些被他人侵犯的内容并非虚构、捏造的事实,而是客观存在着的而对名誉权的侵害往往是侵害人靠搜造、虚构虚假事实引起的,并不具有真实性和私密性。3、侵权方式与行为动机的不同。对隐私权的侵害方式一般是未经当事人同意而打探、偷窥、披露他人隐私,但隐私的侵害动机是不固定的,有可能是出于故意,也有可能是过失、善意的而对名誉权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传播、散布不利于受害人名誉的虚假内容,其常见的手段是侮辱、徘傍,且侵权人大多出于主观恶意,故意毁损、距低受害人的声誉。4、侵权后果与救济方式的不同。对隐私权的侵犯主要是对受害人生活的安宁造成的困扰,不一定会损害其名声,而名誉权的侵犯是必然会导致损害声誉的后果侵犯隐私权的侵权人对披露的隐私已经无法消除影响,只能通过停止侵害、赔偿损失和赔礼道歉来加以救济,而侵犯名誉权的侵权人则可以采取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救济方式,还原受害人应有的社会评价。5、抗辩事由的不同。在侵犯名誉权案件中,被告可以自己散布的事实具有真实性为由进行抗辩,免于承担法律责任但隐私权侵权纠纷却无此免责条件,正是因为当事人的真实私事被披露,才造成了对隐私权的侵扰。四网络隐私权的概念与性质网络隐私权同样也是随着网络发展而出现的新兴概念,这里我国法律并没有相关规定,对于网络隐私权的研究也仅仅是处于起步状态,学界对其也未有统一而确切的定义。笔者总结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声明说陈煌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网上未明确声明允许公开的所有的有关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不被非法收集、公开和使用的权利。二是保护说张秀兰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互联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收12集、储存和利用的一种权利。三是权利说王利明教授认为,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个人信息、私人网络活动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复制、利用,以及私人网络领域和私人生活安宁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的权利。本文认为,网络隐私权在内涵上与传统隐私权是有本质相同之处的,二者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外在特性上。相较传统隐私权,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主体更为多元,侵犯手段更为多样化,侵犯后果更为广泛。这里,笔者给网络隐私权做一个定义,它是对于网络时代的线上个人资料、数据享有的排他性的支配权他人经允许或合法使用未造成当事人损害的除外,以及传统领域的隐私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不受他人非法侵扰、干涉、监视、公开的一种综合性人格权利。对网络隐私权的定性是各异的。一种观点认为其是一种财产权,比如安布兰斯康说的”我们的姓名、地址与个人交易记录,都是有用的信息财产,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对这些都是有财产权的。”而认定传统隐私权属人格权范畴的学者认为,网络隐私权是传统隐私权在互联网中的延伸,当然属于人格权范围。第三种观点认为网络隐私权兼具人格权和无形财产权的双重属性,比如蒋志培认为”网络隐私权具有人格、财产双重性质。”黄辉表明网络隐私权在权利属性上较传统隐私权有所突破,”网络的出现,作为隐私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其财产价值得到普遍的认可,隐私权从消极维护的人格转化为以人格权为主兼具财产权特点的复合权利,这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本文认为,现如今网络社会良莠不齐,由于舆论监督的过度行使造成对监督对象隐私的侵害的现象较之传统媒介更为严重,但本质都是一种对私人信息、领域、个人精神空间的侵犯,对人造成相当程度的精神痛苦,这些主要都是人格权保护的内容,故网络隐私权仍应当定性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16、信息时代隐私权的概念和特征1狭义概念传统的隐私权,最初的意义是指个人独处的权利,后来经学者的总结定义为自然人的私人活动、私人信息和秘密、私人空间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其性质为精神性人格权,其权能主要为消极性权能。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或者民间团体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条件,搜集个人的信息和资料,使得个人的信息和资料公开化社会化。其结果是发生了新型的侵害隐私权之形态。因此”为保护个人资料之隐私,已非以往消极的孤独之权利所能达成,虽有主张提倡所谓资讯控制权,亦即自己控制自己资讯流通之权利之资讯隐私权”。因此。狭义上的信息时代隐私权指的就是新型的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领域内的资讯隐私权。具体而言,就是个人对于能够确定或影响其个人形象的资料或数据的收集加以限制,对其资料或数据进行及时的查询和更正,接受资料收集的通知,确定资料是否存在等权利。换言之,资讯隐私权就是每个人对其所拥有的资料加以控制和支配,决定其是否公开以及公开范围的权利。资讯隐私权作为信息时代隐私权的概念等价物,有其合理性。正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发达,使得个人资料透明化、公开化,其中隐含的大量私人隐私信息处于随时被侵犯的危险境地,才使得资讯隐私权有必要作为一项独立的权利而存在另外资讯隐私权所对抗的主要侵权主体也由普通的民事主体转变成了掌握着资讯权力的国家和大型企业、团体,这是传统隐私权所不具有的。事实上各国在普遍进行个人资料保护立法的过程,也反映出对于新型隐私权利的关注,只不过尚未赋予它基本的民事权利地位而已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学界广泛提出的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曾隆兴详解损害赔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523互联网而享有的个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与狭义的信息时代隐私权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它是一般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和延伸,其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一些。2广义概念权利的演变并非跳跃式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广义的信息时代隐私权概念并没有割断它与传统隐私权之间的联系。信息时代隐私权并没有完全超脱传统隐私权的权利类型,它只是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与延伸,它的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并未因为出于新的时代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然而由于信息时代所展现出的种种特征特征,才使得信息时代隐私权呈现出一些不同之处,作为一个概念加以整理,是为了加强对隐私权利的保护。因此,广义的信息时代隐私权应该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权,其概念也应该是综合性的,既包括对于新型的个人资料或数据所享有的控制和支配的权利,也包括对于传统隐私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不受他人非法侵扰、知悉、刺探、监视、以及泄露、公开的权利。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采用广义的概念。因为信息时代下隐私权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传统隐私权的概念已经满足不了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的需求。广义的信息时代隐私权概念应该是集传统隐私权概念、资讯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3信息时代隐私权涉及的范围信息时代隐私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以隐私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分为私人信息秘密、私人领域和私人活动。私人信息秘密。传统隐私权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私人信息秘密,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个人不愿意公开的任何私人信息都属于私密信息。但是其前提条件是不能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私人信息秘密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获得了的极大拓展。首先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私人信息,例如基因信息、电子数据信息等等,而且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在传统生活中并不是隐私的私人信息也具有了隐私的性质,比如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可隐瞒的个人的姓名、性别,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却毫不犹豫的认为它是绝对的隐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属于隐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244私,个人的主观认识决定着个人信息是否成为个人隐私,只要信息主体不希望个人的信息为他人所知,就可以将该信息纳入隐私范畴来保护。一般来说私人信息秘密可以分为个人生理信息、财产隐私、身体隐私、健康隐私、家庭隐私、个人经历隐私、基因隐私、其他私人信息秘密。私人信息秘密最大的特点就是多样性和个别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被他人知悉的信息,即使这个信息在别人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个人的职业、住址、工作地点、电话号码、缺点爱好等等,都有成为个人隐私的可能。私人领域能够成为隐私权所保护的对象,并非其物理空间意义,而是该领域对于个人生活的安宁的保障。个人生活的安宁是指自然人对个人生活所享有的安宁和宁静的权利,既包括内在的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又包括外在的安全与不受骚扰,其前提条件是私人领域的隐私权不受侵害。私人领域应当包括私人支配的有型空间和虚拟的无形空间两部分。私人支配的有型空间包括个人合法占有的住宅以及合法支配的其他空间,主要是指个人临时栖身的私人空间。其中如住宅是绝对的私人空间,而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等并不属于绝对私人空间,但不能排除这些场所所具有的相对的私人空间性质。因为公共空间的某些特定的时间或者部分空间内,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独占而临时具有私人空间的性质,其中的私人隐私同样需要获得保护。虚拟的无形空间主要指信息时代占据重要地位的的网络虚拟空间,例如个人的计算机系统、主页、个人网站、博客空间、电子信箱、网络聊天室等。对于虚拟空间的侵入,以及大量垃圾信息堵塞他人网络空间的行为。都属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私人活动。若私人信息秘密和私人领域主要涉及静态隐私的话,那么私人活动则为典型的动态隐私。如果人的行为纯属私人事务,不涉及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的话,那么个人有行动的自由,他人不得干涉、监视、窥探等等。在网络环境下,还应当包括个人个人的网络聊天活动不受他人的非法干扰,聊天内容不被他人非法偷窥,网上行踪不受他人的非法跟踪和窥探。另外,通信秘密也应当属于隐私的一部分。通信活动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自由,其中所包含的大量隐私信息是众所周知的。信息时代隐私权涉及的通信活动既包括传统的通信方式如书信、电话、电报等,也包括互联网上的通信以及利用卫星、无线电话等进行的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中国检查出版社,19966165通信活动。2以隐私的公开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相对型隐私和绝对型隐私相对型隐私又称为他控型隐私,即个人资料隐私。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从广义上说也属于私人信息的范畴,与私人信息秘密也有所交叉。把它单列为一个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信息时代背景赋予了它更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强化保护。个人资料隐私不同于传统的私人信息的关键在于个人资料隐私所具有的鲜明的他控性特征,是一种他控性隐私。从起源上来说,隐私具有自控性,即隐私首先是不向任何人公开的纯粹个人私生活。但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人信息包括其中所蕴含的个人隐私,以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络中存储和传播的电子数据为主要形态而存在,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公开性,资料的收集或者网络服务商能够直接的控制和支配该资料,资料所有人不能够实现完全绝对的控制和支配。个人资料隐私主要包括计算机终端信息和个人网上资料。前者通常包括计算机IP地址、计算机硬盘信息、工作历史记录、浏览网页记录等。后者通常包括个人为了获得网络服务而向服务商提供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邮箱地址等资料涉及个人信用和财产状况的信用卡账号及密码、网络账号及密码等资料等等。绝对型隐私即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既包括传统的私人信息秘密,又包括传统的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是自控性隐私。基于本分类标准,可以发现在传统的私人信息意义上也存在相当多的相对型隐私,例如传统的个人档案、医院留存的患者病历以及在隐私权人认可的范围内公开的私人秘密等等。这些隐私同样不能为所有者直接控制和支配,需要直接控制人承担保护隐私权的相对性义务。之所以在隐私权保护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独立保护的待遇,是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当下的信息时代一样,个人信息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在一个世界性的网络的覆盖下,个人隐私脆弱而透明,随时都有被侵害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将信息时代隐私权项下的个人资料隐私作为独立的相对性隐私加以保护,以此承认并赋予隐私权充分的积极权能。二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特点如果说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化,城市化进程和人口集中使得隐私权的保护变得日益重要,那么信息时代的到来则彻底的推6动和完成了这一转变。隐私权是个人对私人信息的掌握和控制,是个人对私人空间的独占和对他人的排斥。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却将整个人类变成了地球村的村民,私人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透明化,这无疑是对隐私权的保护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现代高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隐私权本身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信息时代隐私权具有与传统隐私权不同的特征,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卢姆金教授甚至在一片文章中发出”隐私已经死亡”的感叹,这要求我们提高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研究,建立更为科学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为信息时代的”人类尊严”提供更为严密的法律保障。信息时代隐私权的特点具体描述为以下五个方面。1隐私权内容的扩大隐私权的内同除了传统的私人信息外,还包括一些以电子数据形态存储于计算机物理介质中,并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在互联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个人资料或个人数据的新兴领域。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都有可能以资料或数据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系统,特别是日益庞大的数据库系统之中,诸如疾病记录、犯罪记录、生命信息和遗传基因等等,保护这些隐私就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在虚拟的网路世界里,每一个自然人都是以数据的形象存在的,IP地址、个人姓名、性别、QQ号码、电子信箱等数据信息就构成了一个自然人的形象,这些都可以化入到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这在传统社会是不可想象的。2隐私权积极权能的增强传统意义上的隐私权通常被界定为个人不受干扰的独处的权利、个人信息不被擅自公开的权利和与公众无关的事务不被公众擅自公开的权利,在大陆法系,判例学说常将隐私权称为”被遗忘的权利”,由此可见,传统的隐私权以排斥他人干涉的消极权能为主,这是因为传统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住宅等私人空间都是直接处于本人的亲自控制之下的。然而在信息时代下,占据隐私权核心地位的个人资料却以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随时都有被公之于众的可能。而对于网络服务的消费者来说,为了享受到更加人性化的便捷的服务,必须允许服务商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因此,”在网络环境下继续用私密权的模式来强调保持个人信息的绝对私密性显得既不必要也不可行,对隐私权的保护转变为控制权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7模式更为妥当”。正如王泽鉴教授所言”个人资料与人格发展具有密切关系,资讯自主已成为隐私权的主要保护范畴“。所谓资讯自主权,核心就是赋予隐私权主体控制其隐私的产生、存储以及传播的积极权能。3侵权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监视、监听、窥探、刺探、书面传播、口头宣扬等方式,大部分专业性不强技术程度不高。但是在信息时代下,高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应用与普及,大大增强了人们获取他人私人信息的能力,使得人们对隐私的追逐无孔不入。信息时代隐私侵权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设备、软件和技术,以技术性较强的方式进行。4隐私侵权后果的严重化网络上的信息收集可以无限膨胀,而信息的分散则具有不可逆性。因为互联网络打破了地域与时间的限制,信息流通量巨大、信息传播范围广、流通速度惊人,侵权行为一旦发生就会给权利人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和伤害。同时,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使得个人资料具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因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就会更加严重,例如用户可能会因为网上购物的行为而面临信着用卡账号和密码被盗的严重危险等。5隐私权保护手段的多样化隐私侵权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保护隐私权的难度也越老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多的更全面的方式来保护隐私权。信息时代的隐私权保护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如国际化、专业化、自律化、技术化。首先,信息时代隐私权在民法人格权保护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欧美等国家也将隐私权保护上升到对基本人权的保护,再加上互联网络的国际化程度不断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也日益呈现出国际统一化的趋势。其次,在强化国际化保护的同时,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保护也呈现出专门化的趋势。由最初在民事基本法中规定隐私的条款到制定统一的隐私权法,再到制定专门的个人信息法,以保护信息时代特殊的个人资料隐私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再次,加强隐私权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行业自律机制,它在节约政府执法的社会成本的同时促进了本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隐私权的保护趋于技术蓝蓝关于网络隐私权制度的几点思考J河北法学,2006188王泽鉴侵权行为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238化,尤其是互联网和计算机安全技术成为了保护隐私权的最重要的技术保障。”因特网和某些物理应用程序与系统使用者可以采用提供隐私与通信安全保障的各种程序与系统,包括加密技术、匿名重发邮件、代理服务器以及数字货币等,保护个人隐私。”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M法律出版社,200623917、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PRIVACY是隐私权的保护对象,对隐私的界定是我们讨论隐私权的前提性问题,而对隐私的概念,历来颇有争议,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为学界所普遍认可的定义。比如有人认为,”隐私,就是私生活,它相对于公共生活而言,是指与公众无关的纯属个人的私人事务,包括私人的活动、私人的活动空间以及有关私人的一切活动信息”3。还有人认为,”隐私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私人信息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等,它分为私人生活安宁、私人信息秘密两类”4。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利明教授对隐私的概括见解独到,非常精辟,他认为,隐私乃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包括为三种形态,一是个人信息,为无形的隐私二是个人私事,为动态的隐私三是个人领域,为有形的隐私5。笔者认为,”隐”并非仅指某个行为是在隐蔽、秘密状态下进行,而是指当事人不愿他人知悉或他人不便知悉的事情。所谓”私”是指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的本质。故隐私应为一切不愿为他人知悉而又不损害公序良俗,有关个人生活的一切私人信息。法律上的隐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法律关系。隐私需要法律给予强有力的保护,而法律的保护为隐私界定了范围,实际上就是在个人与不特定的公众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法律为界线之内的私人信息给予特殊的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讲,隐私可以界定为个人与不特定的主体之间的私人信息法律关系。18、个人信息的基本概念在法学界,对个人信息有着不同的称谓,有称作”个人信息”的,有称作”个人数据”的,有称作”个人资料”的,也有称作”个人隐私”的等等。这些称谓看似区别不大,但是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笔者将在下文做出详细的解释。在我国齐爱民学者撰写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示范法草案学者建议稿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和周汉华学者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以及2013年开始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立法选择上均已达成了共识,都使用了“个人信息”这一概念。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个人资料”、”个人数据”的概念各国或者国际组织有着不同的定义。“个人数据是指与一个已经济与合作关于隐私保护与个人数据跨经被确认的或可以被确认发展组织OECD界流动的指导方针的人信息主体相关的任何信息”“个人数据任何关于一个特定的或者可以特定的德国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个A人,数据主体的私人,或者具体状况的信息”“个人数据指各种可直接瑞典个人数据法案1998204或间接地传送至活着的某一自然人的信息”“个人数据与确定或可西班牙个人数据保护基本法确定的自然人相关的任何“个人档案指由任何美国隐私法案机关保有的有关个人情况的单项合或组合、集,包1括但不限于其教育背景、金融交易、医疗病史、犯罪前科、工作履历及其姓名、身份证号码、代号或其他属于该个人的身份标记如指纹照片”,、声纹或”个人数据是指一个身份已确定或者身份可确定的自然人数据主体国台湾个人资料保护法家庭、教育、职业、病历、2010年5月26日修订公布医疗、基因、性生活、健康检查、犯罪前科、联络方式、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得以直接或间接方式识别该个人之数据”2相比较不难看出,各国对这些概念的定义,都采用了不同的定义方式,其基本方向虽然一致,但其内涵和外延式却是不同的。美国和欧盟的定义方式更具体全面一些。对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对个人信息的界定,笔者认为基本合理,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一定的数据信息形式存在的、可以识别出特定个人的信息。同时笔者建议参照我国台湾地区的修法方向,使其列举再详细全面一些会更得当。19、基础概念的厘清目前,各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通常采用三种概念,即个人隐私、个人数据和个人信息。隐私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概念和一种明示的法律利益,从它第一次见诸于纸面和第一次在法庭上被论及时,就一直困扰着学者和法官们。学者大都赞同隐私权问题具有文化上的相对性,其与个人信息间的关系为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内容多有重合之处,多数隐私一般也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个人信息与隐私并不完全等同,个人信息由公开信息与非公开信息,公开信息显然不属于隐私信息,部分个人隐私则与个人信息无关各国现行立法对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保护的价值取向也有相当的不同,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价值取向同时涉及人格尊严与信息自由流通隐私权制度的立法价值取向通常仅涉及人格尊严。此外,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相比较,虽然两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个人隐私始终是公民不愿意让外界所知晓的的敏感信息,对其保护的重点是保护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受侵害而个人信息的内涵则强调”识别”,即他人可通过个人信息认出信息主体,个人信息概念远远超出了隐私信息的范围。因此,本文不认同将个人隐私作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础概念。信息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数据则是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数据一般包括地理、气象、交通及网络等设施相关观测数据,以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及企业提供服务的相关业务数据以及与个人相关的个人数据。观测数据一般不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范畴,其应以公开为原则,保密委为例外,因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个人数据概念滥觞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立法,其是指以个人信息为内容,进行存储、处理、传播的个人信息的物化形式,是能够通过其识别出信息主体的有关数据。这一概念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而出现的。个人数据是以个人信息为内容,是个人信息的一种载体、一种物化形式。个人数据只是对信息设备、技术对自然人的一种反映状态,19当它经过人类处理后,即被提纯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就通过数据的形式进行传播。当然,并非所有的个人数据都可被转化为个人信息,也不是所有的个人数据都能够成为保护的对象,只有具有价值的能够为人所用的数据,也就是信息,才能成为被保护的客体。我国学界目前也尚未对采用个人信息或个人数据作为立法的基础概念形成一致意见,但学者们在著作中使用此二种概念时,所反映的大约是一致的含义。但个人信息保护的着眼点是个人信息,而不非停留在个人数据本身。因此,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中使用”个人信息”概念才更能直接反映立法目的。而立法目的直接确定了一部法律的内容和作用,对于法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在法律文本及司法实践中运用”个人信息”的概念可以更加恰当的描述和表达立法与司法的本意。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个人信息能够识别特定个体的信息,包括大数据挖掘技术普遍运用背景下服务数据与个人数据中任何单独或与其他数据比对即可识别特定的个人的特定数据记录或特定数据的敏感属性。110、个人信息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分对于”个人数据”、”个人资料”的称呼,来自于人们使用计算机大量统计和处理个人信息资料这一时代背景下,对于”个人隐私”的称呼,则来自英美法系的法律传统。我国称作”个人信息”也是符合我国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法律习惯。一个人信息和个人资料的区别首先,”信息”和”资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英文中,信息的的翻译为“INF”ORMATION,指的是资料经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人为所用的内容资料的翻译为”D”ATE,指的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我国学者齐爱民认为,个人信息是个人资料的内容,个人资料是个人信息的化物形式。因此,个人资料所表达的内容为客观存在的有关自然人个人的物质形态,而个人信息指的是资料所反映的内容形式。其次,个人信息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并不是所有的个人资料都是个人信息,个人资料只是被物化了的个人信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所要保护的应该包括个人资料在内的能够识别个人的所有信息,而不应该仅仅只是个人资料。二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的区别笔者认为,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的区别和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的区别是类似的,”数据”的在英文中的翻译与”资料”是一直的,均为”D”ATE,指用有意义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序列,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同样的,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表现形式。三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区别个人信息和隐私是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个人信息的含义必须要理清这两者的区别及联系。首先要明确隐私和隐私权是两个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国际上,各个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导致他们对隐私的保护3方式也有所差别。我国学者认为隐私就是人们对于其个人的私人生活状况不愿被公开或不便让他人知晓和干涉的某一部分信息。其内容包括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生活信息,只要没有经过公幵,信息主体不愿意公开、披露或信息公开后会给信息主体的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的信息都属于隐私的范畴。美国法院将隐私权划分为三类私事决定隐私权、身体隐私权和信息隐私权。私事决定隐私权包含自主决定和不受干涉两个方面身体隐私权保证个人免于不合理的搜查和逮捕信息隐私权是个人对自身可识别信息的收集、披露和使用的控制权。2笔者认为,我国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时也可以考虑把隐私的内容细分,这种分门别类的方法可以使得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更加全面。在美国,隐私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因此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当事人可以以侵犯隐私权为由而提起诉讼。而在一些国家,当个人隐私受到侵害时,不能以侵害隐私权为由提起诉讼,因为隐私权并没有作为一项独立的民事权利而存在,只能将隐私权归为人格权下的某种权益。在我国侵权责任法制定之前,只能将侵害隐私的行为作为侵害名誉权的方式请求救济。在2009年侵权责任法出台后,明确了“隐私权”这一独立的民事权益,自此隐私权在我国有了独立的法律地位。那么,是否所有的个人信息都属于隐私呢笔者认为,个人信息属于隐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人信息都隶属于隐私。例如,一些不被保密的、一眼就能识别的个人信息,例如性别、肤色就并不属于隐私。当然,信息主体依然享有对这些信息的删除权及更正权等权利。同时,也并非所有的隐私都与个人信息有关,个人隐私只有以特定的表现形式呈现,如数据形态,才与个人信息的保护有关。如隐私中有关私人生活安宁与秩序的方面,这些就与个人信息保护没有关系。2、相关背景21、选题背景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然成为了现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在网络时代中,人们可以在网络平台当中进行交流学习、娱乐和购物,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当中的重要组成,电脑网络也正在逐步的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但是,互联网的这种便利使人们处于一个自由开放和透明的空间当中,这也使人们的个人隐私遭到了一定的威胁,甚至对人们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巨大的危害。在计算机网路日益渗透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今天,人们自身的数据隐私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已然成为了各方越来越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个人数据隐私的有效保护也是现今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在互联网上个人的隐私主要的表现是个人的数据,个人的数据主要是指和个人相关的已经被识别及可以北识别的个人资料,譬如说名字、联系方式、年龄、健康情况、社会背景等。1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比其他方式更加方便、快捷,信息传递也更加容易。这些年来,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中被侵权的事情常有发生,众多著名的电子商务类网站、银行也加入泄露数据的风波行列CSDN网站于2011年12月泄露了600万用户的数据资料同月25日,天涯社区也出现了4000万用户数据资料的泄露而后人人网、百合网等著名网站平台也卷入了用户数据资料的泄露风波。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时代,在利益的驱使下,众多网络公司都使用各种先进技术收集网名的数据,且有不少公司将收集到的个人数据公开出售。因此,也衍生出”人肉搜索”新生事物这类新生事物,网络上侦探们在寻找真相时,也找出了人们更多的隐私,如身份证,联系方式等,导致无数无辜人受害。在平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收到些垃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