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电大中国法制史题库_第1页
2016电大中国法制史题库_第2页
2016电大中国法制史题库_第3页
2016电大中国法制史题库_第4页
2016电大中国法制史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制史“三纲”在封建立法中的地位?在我国历史上,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简称“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远在春秋末期,孔子就主张实行维护君、父等级特权的礼治,强调各级贵族必须严格遵守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等级名分,大家各安其位,从而导致政治的 稳定。 继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对君臣、父子的关系都有所论述,他 们 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在成者韩非,从 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立 场出发, 对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作了如下的归纳:“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忠孝)西汉中期,倡导新儒学的董仲舒是宣 扬“三纲”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根据先春儒家君臣、父子的伦理 纲常和韩非的这一“常道”,并用阴阳不说加以附会,提出了一套带有神学色彩的“三 纲” 学说,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董仲舒说:“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 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妇为阴”。 (春秋繁露、基义)在他看来,阳尊阴卑,阳贵阴贱,君、父、夫永 远是臣、子、妻的绝对统治者。这川关系是上天的安排,是“天意” 的体现,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白虎通义则进一步将儒家的“三纲” 法典化。何谓“三纲” ?它说:“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 曰:君虎通义完全承 袭了董仲舒神秘的” 三纲“说,借以论证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封建统治的永恒性。它说:” 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 “这里,它把 ”三纲“说 成合乎” 天意“,是永恒的,正如同日月运行等自然规律一样,是永 远不会改变的。一般地说,在汉代,儒家的“三纲” 论已基本形成,不 过后来也稍有发展。儒家鼓吹的“三纲” ,是以“君为臣纲” 为主, “父为子纲” 和“夫为妻纲”是从属于“ 君为臣纲”的。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 权力,巩固他 们的统治,就极力宣扬“三纲” 的 说教,并使之成为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根据这种根本原则而制订出各种法律、法令,强迫人民遵守,稍有违犯,即 严加惩处。如所谓“十恶”罪中,就以属于违反 “三纲”的居多,要处重刑或极刑,决不赦宥。由于关于“ 三纲”的立法特别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自两汉到明清,一直 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不过稍有“损益”而已。儒家的“三 纲” 说是封建正 统法律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流传两千多年,其影响极为深远。“五四指示”的具体情况如何?中共中央于 1946 年 5 月 4 日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因其在 5 月 4 日发布,所以又称“五四指示”。 “五四指示”决定改减租减息为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1)“五四指示 ”的主要内容规 定有区 别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五四指示” 并未涉及土地改革的具体方式,只是原则上规定决不可侵犯中农,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照 顾抗日军人、干部的地主家属及中小地主,集中斗争 汉奸、豪绅、恶霸。并列举了群众已创造的几种方式:没收和分配大 汉奸土地;地主抽回部分土地自耕,自愿将大部分土地送给农 民;清算地主的各种无理剥削,迫使地主出卖土地来清偿,等等。规 定解决 农民土地 问题的路线“五四指示” 强调,解决解放区土地问题,必须真正发动群众,由群众自己 动手来解决土地问题。规 定保护 地主富农经营 的工商业“五四指示” 规定:除罪大 恶极的汉奸分子的 矿山、工厂、商店应当没收外,凡富农及地主新设的商店、作坊、工厂、矿山,不妄侵犯, 应予以保全,以免影响工商 业的发展。(2)对“五四指示 ”的评 价“五四指示” 颁布后,部分解放区据此制定了土地改革的单行条例,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过土改,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和革命热情,为保卫解放区、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提供了物质保障。但“ 五四指示”带有过渡性,表现为:没有彻底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没有规定分配土地的方法。所以,不能很好地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五权宪法”包括哪“五权”?(1)“五权宪 法” 的基本内容孙中山认为政府的治理权即治权,应包括行政 权、立法 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五个方面的权能, 这就是著名的“ 五 权宪法”。依照孙中山的观点,近代西方是行政、立法、司法三 权分立,中国古代 则是行政、监察、考试三权分立。中外这两种分权皆不完善,容易产生流弊。他认为,要集中中外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 ,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2)“五权宪 法” 的意义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 ”的政治法律理论,丰富了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内容, 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法律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六法”体系包含哪些层次?“六法”体系,从规范上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基本法典构成“六法 ”体系的核心是 宪法(约法)、民法、刑法、商事法、 诉讼法、法院组织法等基本法典,这些基本法典构成南京国民政府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2)关系法规所谓“关系法 规” ,是指围绕基本法典而制定的低位阶法规,如条例、细则,等等。这些“关系法 规” ,与各自的基本法典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法律部门。(3)判例、解释例“最高法院” 依照法定程序做成的判例, “司法院大法官会 议” 作出的解释例和决议,均具有法律效力,是“ 六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南北和谈”是怎么回事?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起 义军 代表和绅商代表举行会议,成立湖北军政府。之后不久,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为镇压革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 凯命令北洋军攻下汉 口、 汉阳,与革命军隔江对峙。在英国驻华公使、北京使 团领袖朱尔典的操 纵下,北洋 军先与湖北军政府约定停战,进而和南京方面 谈判。 孙中山还未回国,南北和议已在进行。1912 年 1 月 1 日,孙 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袁世凯以帝国主义的支持为后盾,以北洋军队为资本,加 紧与南方临时政府讨价还价,同时逼迫清帝 逊位。南京 临时政府的多数 领导人,在各种压力之下急于求和,因此以清帝逊位、袁世 凯组织政府为条件,与北方达成协议。1912 年 2 月 2 日,清朝皇帝下 诏退位。 孙 中山履行承诺,于次日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同年 3 月,袁世 凯在北京宣誓就 职,北洋政府的统治随之开始。“夏刑”真的有“三千条”吗 ?关于西汉初期尚书大传所谓“夏刑三千条 ”这一史料,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引为信史。如, 杨鸿烈的中国法律 发达史 ,即引之为夏代的法典;肖永清主编的中国法制史简编 主张“ 夏刑三千条” 可能为禹刑,但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张晋藩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法制史 认为“夏刑三千条” 即夏书所说的“昏、墨、贼、杀,皋陶之刑”。其二,将信将疑。如,张晋藩主编的大专法律教材 中国法制史纲 、薛梅卿主编的中国法大学教材中国法制史教程 均是将信将疑。其三,为案例或由案例 归纳而成。如,张晋藩主 编的司法部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 认为, “夏刑三千条” 是夏朝“在长期的司法 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案例, 归纳出一些罪名,汇成”的;曾宪义主编的新编中国法制史 主张“夏刑三千条” 可能是夏代判处各种刑罚的案件数目。其四,通过考察“夏刑三千条”的源流,认为西汉初期的儒者以尚书吕刑及书序为依据发挥出来的误论,后人以 讹传讹 ,将之作 为夏代法律史料 。“宗法制度”与国家政权有何联系?首先要肯定一点:“宗法制度 ”是我国古代国家政 权的基础。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严格依照宗法等级原则进行的。天子将爵位、田土以及生活其上的民人封给诸侯,天子 为大宗,诸侯为小宗,形成国家与区域的政权体制。各地诸侯、卿、大夫又可以效法国君,再逐级分封给“士”, 诸侯、卿、大夫又是大宗,士是小宗,建立区域政权机关。 这样 ,天子作 为处于最高处的金字塔式的宗法等级统治结构全面形成,最高到低,大宗统治者小宗。因此,分封制便为奴隶主贵族确定家族、宗族成员的族权、政治权力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障。在宗法制度的保障下,天子之嫡长子被全国确 认为绝对权威,不 仅享有最高祭祀权,而且也是王统的 绝对继承人。宗法制度在确认王位嫡长继承的同时,又规定诸侯、卿、大夫的职位都是由嫡长继承。于是形成大宗保 护小宗,小宗尊崇大宗的 层层叠叠的联系,为奴隶主 阶级实施政治法律 统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周天子为宝塔尖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严密统治网络,确保王在政治上法律上的至上地位。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同姓和异姓的分封制,形成等级森严的上下相维的体制,从而加 强了政权与族 权、神 权的联系。“建国三时期”是怎么回事?(1)“建国三 时期” 基本内容孙中山先生认为,在封建的中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必 须依次经过以下程序:军政时期、训政时 期、 宪政时期。军政时期,以武力推翻封建统治。待国家平定、 统一后, 进入到训政时期。训政时期,训练人民行使政 权, 实现地方自治,以六年为限。宪政时期,进行全国大 选, 选举产生国民大会。由国民大会制定宪法,依据宪法产生各级政府,政府实 行五权分立。(2)对“建国三 时期” 的 评价“建国三时 期” 是孙中山先生 设计的建国程序,闪耀着民主主义的思想光辉。但是,“训政时期 ”的设置也反映出 孙中山对人民大众民主能力的疑 虑。“权能分治”理论是什么意思?(1)“权能分治 ”理论的基本内容孙中山认为,理想的民主政治 应是“ 政权 ”与“治权” 分开,即人民对国家的管理权应与政府的治理权分开。关于 “政权”, 应掌握在人民手中,具体包括 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个方面的权力。关于 “治权”, 应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等五个方面的职权。至于“政权 ”与“治权”的关系, 孙中山指出,应该是“用人民的四个政权来管理政府的五个治权”。有了这种政权和治权,才可以造成万能政府, 为人民谋幸福。(2)对“权能分治 ”理论 的评价“权能分治 ”是孙中山先生重要的政治法律理论,它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遗产,并有创造性的突破。该理论强调“主权在民”, 进一步充实了“三民主义”学说,使“民权主 义” 理论更加具体充 实。尽管还存在着矛盾和缺憾,但在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法理派”和“礼教派”关于“存留养亲”制度存废的争论。“存留养亲 ”是传统法律中的一 项重要制度。一般而言, “存留养亲”多适用于独子斗殴杀人之案。在此类 案件中,凶犯系家中独子、父母年老有病、家中又无其他男丁情形,考虑到其父母年老无人恃养,又无其他男丁继承宗嗣,经有关部门代为声请,得到皇帝特许以后,可免其死罪,施以一定处罚以后,令其回家“ 孝养其亲”。自南北朝时成为定制以后, 围绕“ 存留养亲”的条件、限制等问题,各代形成了一整套制度。长期以来, “存留养亲” 一直被视为“仁政 ”的重要标志。沈家本等人认为“存留养 亲” 不宜编入新刑律草案,礼教派认为, “存留养亲”是宣扬“仁政”、鼓励孝道的重要方式,不能随便就排除在新律之外。“法理派”和“礼教派”关于“ 干名犯义”条存废问题的争论。“干名犯义 ”是传统法律中的一个重要罪名,专指子孙控告祖父母、父母的行 为。按照儒家的理论,亲属之 间理应相互包庇、隐瞒犯罪。明清律中,子孙控告祖父母谓之“干名犯 义” ,亦属十恶之条。清末修律过程中,沈家本等人从西方国家通行的法理出发,提出 “干名犯义”属“ 告诉之事,不必另立 专条” 。而礼教派则认为“干名犯义” 是传统伦理的根本所在,因而绝不能在新刑律中没有反映。“袁记约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区别有哪些?“袁记约法 ”是对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以下 简称“临时约法”)的背叛,两者有着根本性的差别。(1)以军阀独裁统治取代民主共和制度“袁记约法 ”以根本法的形式 彻底否定了“临时约法”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代之以袁世凯的个人独裁,成 为军阀专制统治全面确立的 标志。(2)以“总统 制” 取代“责任内阁制”“袁记约法 ”完全否定了 “临时约法”规定的 责任内阁制, 实行大总统独裁制,赋予总统如同封建帝王般的至高无上的权力。(3)以“立法院 ”取代“国会”“袁记约法 ”取消了“临时约法”规定的国会制,代之以有名无实的立法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区别?(1)制定机关不同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定机关是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临时约法则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建立的参议院制定通过的。(2)法典性质不同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虽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但本质上仍是政府组织法;临时约法则是具有根本法性质的宪法文件。(3)政治体制不同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美国宪法为蓝本,规定总统制的政治体制;临时约法以法国宪法为蓝本,规 定以责任内阁制为中心的政治制度。(4)人民权利自由规定不一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未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临时约法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基本情况。(1)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制定1946 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并制定出中华民国宪法。 为应对军事上的连连败北,同时也为强 化蒋介石的个人权 力,使其免受 中华民国宪法的约束,南京国民政府于 1947 年 7 月发布“戡乱总动员 令” 。国民大会又于 1948 年 4 月 18 日通过提案,制定了“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 期临时条款”(2)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主要内容“动员戡乱 时期临时条款 ”,制定之时共计 8 条,基本精神就是规避“ 宪法”原有条文对“总统 ”权力的限制,赋予总统“非常时 期的非常权力” 。条款主要的内容是:赋 予总统 “紧急处分权”;授 权总统设 置动员 戡乱机构,决定动员戡乱大政方针,并得调整行政及人事机构。动员 戡乱 时期得终 止与否,由总统决定。(3)对中华民国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的评价“动员戡乱 时期临时条款 ”,完全打破了中华民国宪法所规定的政权体制与权力构成,使“总统” 得以凌驾于宪法之上, 中华民国宪法也随之成为一纸具文。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的主要精神有哪些?1949 年 2 月,中共中央 发布了关于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 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为解放区人民司法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夯实了基础。其主要精神是:(1)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全部法律制度(2)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在废除反动法律之后,解放区人民司法应 以人民的新的法律为依据。在 现有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司法机关的办事原则是:以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已发布的各种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为依据;以上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无规定的,以新民主主义政策为依据。(3)确定教育改造司法干部的指导思想指示明确了教育改造司法干部的指导思想:“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及新民主主 义的政策、纲领、法律、命令、条例、决议的办法来教育和改造司法干部。 ”刑事诉讼律草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刑事诉讼律草案是我国首部独立的刑事诉讼法典草案。它引进了一系列资产阶级诉讼制度,如辩护 制度、感化教育制度等;同时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改进,如将资产阶级法院组织中的级别管辖移入诉讼法典。其主要内容包括:(1)诉讼方式上采用告劾式,审判衙门只管 审判,不管 纠问;(2)对刑事案件实行公诉,公 诉权由检察官行使;并 规定有预审程序, 预审权亦由检察厅行使;(3)采取资产阶级“自由心 证” 、“直接审判”、 “言词辩论” 等原则,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取舍,不预设定,要求审判衙门对案件关系人及有关的物品直接 进行讯问调查 ,允许原被告双方辩论;(4)规定原被告待遇平等,被告人除自行 辩护外, 还可请辩护人及辅佐人代为辩护 ;(5)实行审判公开的原则和三审终审制;(6)规定当事人对案件无处分权,禁止当事人私自了 结;(7)实行干涉主义,规 定审判官为查明案情,可调查一切有关事宜,不受当事人言词的拘束。吕刑与尚书吕刑 是什么关系?从史记周本纪及今文尚书吕刑篇来看, 吕刑是西周吕侯受命西周穆王所作的法典,而尚书吕刑则是依据西周官方档案整理所遗存下来的文书。二者不同。大诰是有明一代的重要法律吗?在朱元璋时期, 大诰 是皇帝钦定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大明律之外最重要的法规;而且朱元璋在其末年(洪武三十年)颁行大明律时,还将大诰条目择其要略,附之于律,看来是要其嗣君及后世臣民奉行。但是,如此急噪酷烈的法律,本身已违背了立法的规律, 难以持久。待明太祖朱元璋一死, 大诰就迅速销声匿迹了,至明中叶, “民间实未见之,况复有 讲读 者乎”?开皇律的历史地位。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丰富经验,经过删 繁就简, 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规范,可以说,中国法制发展到 开皇律已基本定型;同 时,由于 该律的各项法律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 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 开皇律上承汉律之源流,下开唐律之先河,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事诉讼律草案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民事诉讼律草案是我国首部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典草案。它已德国民 诉法为蓝本,参照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民诉法, 结合中国 查法律习俗制订而成。采用了 资本主义国家通用的“当事人主 义” 、“法院不干涉原 则” 及“辩论原则”等,但 许多条文有脱离中国社会实际之处。该草案共分编 800 条。第编审 判衙门,下设 事物管辖、土地管 辖、指定管辖、合意管辖、审判衙门职员之回避拒却及引避章;第编 当事人,下 设能力、多数当事人、 诉讼代理人、 诉讼辅佐人、诉讼费用、诉讼担保、诉讼救助章;第编 通常诉讼程序,下 设总则、地方 审判厅之第一审诉讼程序、初级审判厅之诉讼程序、上诉程序、再审程序章;第编 特别诉讼程序,下 设督促程序、 证书诉讼、保全诉讼、公示催告程序、人事诉讼章。法经是否确实为我国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在中国法律史学界基本上均肯定,程树德 对法经“ 其源最古” 的评价以及将法经列于他的“律系表 ”首位的观点。认为法经是“中国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法典”,是战国初期魏国的李悝在“总结了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后制定的, “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律和汉朝的汉律,都是在它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史料所限,关于 法 经也一直争讼不休。具体 说来,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法经是否确实存在过?二是明代董说七国考所引法经的真伪?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以日本的仁井田陞 为代表的一些东西方中国法制史学者,否定法经的存在。但 这类观点已日益不 为人们所关注。 虽然法经是在三国时期出现的,且其史料 显得比较孤单,但至今的考据与研究仍不能否定其存在。有学者认为, 史记和汉书 的作者并没有看 见过有关法经的材料,到 晋书 刑法志的作者才有所发现 。到明代, 法经被发现 。即明末藏 书家董说 的七国考中,有一段汉代桓潭新论中引用的法经史料。 对这段引文的真伪问题 ,争 论近半个世纪。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是董说伪造的桓谭的新论在明清时期已不存在,董 说 不可能加以引用,因而断定董 说七国考 所引用的法经条文,是董 说根据晋书 刑法志所载内容而加以伪造的。2肯定董说七国考 所引法经可信持此观点的认为桓谭新论明末还存在,董说可能看到并加以引用。中国学界持此观点者较多。法经的详细内容。法经六篇,按照内容的性质可详细分为 三部分:(1)正律正律包括盗法、 贼 法、 囚法和捕法 四篇,主要内容是惩治和囚捕盗贼的法律规定。盗是指侵犯官私财产的行为, 贼是指危害政治 统治和人身安全的行为。具体而言:盗法是关于侵犯官私财产行为的处罚规定。 盗法规定:“ 大盗戍为守卒,重则诛。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意思是说大的盗窃罪发配到边疆充当守卒,重大盗窃罪 处以死刑。窥宫拾遗的行 为也构成盗窃罪而分 别处以膑刑和刖刑。贼法是关于危害政治统治和人身安全行为的处罚规定。 贼法规定:“ 杀人者,籍其家,及其妻氏。杀二人,及其母氏。 ”意思是说杀人者本人处死,家产没收,并株连其妻子的家人。杀二人的,没收范围及于犯罪者母 亲的家人。囚法是关于关押罪犯的规定。具体内容无从考。捕法是关于逮捕罪犯的规定。具体内容无从考。正律四篇的设置, 刑 书刑法志这样解释:“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 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 盗、 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囚)、 捕二篇” 。意即严惩盗贼犯罪是地主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因而把盗、贼放在诸篇之首,盗贼须囚捕查办,故又著囚、捕两篇。(2)杂法杂法主要内容是惩治盗贼以外的其他犯罪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 六禁”和“逾制 ”。“六禁”包括如下内容:淫禁,是关于惩治违 反婚姻家庭制度的处罚规 定。如 规定,男人有一妻二妾则要被割耳朵;男人有两个妻子则被杀,妻子有外夫的则处以宫刑。狡禁,是关于惩治政治狡 诡行为的处罚规 定。如 规定,盗窃符玺、非议国家法令者处以死刑并籍没家产。城禁,是关于惩治违 反城防行为的处罚规 定。如 规定,非法通过军事要塞越城逃跑,一人则处死本人;十人以上,本人处死外,还要夷乡夷族。嬉禁,是关于惩治赌 博行为的处罚规定。如规定,太子赌博要处以笞刑,不思改悔则要被废。徒禁,是关于惩治非法集聚行 为的处罚规 定。如 规定,群居一日以上的则要被拷问,群居三日四日五日则处以死刑。金禁,是关于惩治官 员受贿行为的处罚规 定。如 规定,丞相受贿,丞相的下属则被处以死刑。官爵在将 军以下者受贿则本人受死。如果受贿不足二十四两则受罚,不处以死刑。“逾制”,是关于职官僭越违制的处罚规定。如大夫家如果有 诸侯家应有之物,有一件就要族诛。(3)具法具法主要内容是加减刑罚的法律规定。包括根据不同犯罪情 节,予以加刑活减刑两个方面的规定,并以减刑 为主。 类似 现代刑法“总则”的部分内容。 具法规定,十五岁以下犯重罪减三等处罚,犯 轻罪减一等 处罚;六十岁以上犯轻罪依情减刑,重罪依法减刑。禹刑 究竟是什么?在夏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对禹刑的争论 最多。主要有三种看法:一是禹刑为夏朝法律的总称,不 仅有调 整刑事法律方面的法律规范,而且也包含了调整所有权和宗法关系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 我们的教材采取了这种观点。二是禹刑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三是禹刑是夏朝的刑事法律规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立法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1)基本上确立了律、令、格、式四种封建法律形式,为隋唐法律形式奠定基础。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各个朝代的法律形式多种多样,法律效力不明晰,而且令的效力高于律。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渐确立了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而且 严格区分律和令的界限,提高了律的地位。(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的各个法典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放在篇尾,魏律 则改具律为刑名并冠于律首。几经变化,最后确定了十二篇的体例。同时,晋律将多达七百万字的汉代律令,精简到十二万字多一点。(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张斐和杜预两个律学家为晋律作注, 对法律概念的 规范化和科学化作出了较大贡献。后世法典的解释 基本上沿袭二位的注 释。(4)“纳礼入律 ”。汉朝建立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并创建了“春秋决 狱” ,将礼用于司法实践中。三国两晋南北朝则引经注律,在立法 过程中,不断把礼的精神和制度向律中渗透,最 终使礼法进一步结合,法律儒家化。入魏律的“八议” ;晋律的“服制入律”等。(5)对刑罚制度不断改革,基本上确立了封建制的五刑体系。(6)因时制宜地丰富了封建法典的内容,是封建法典更全面地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同时,也 为封建时代的代表性律典 永徽律疏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因此,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在中国封建法制的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中华民国的主要历史阶段有哪些?从 1912 年 1 月 1 日至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华民国时期。此时期又分为若干个阶段。(1)1912 年 1 月 1 日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南京 临时政府是以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在其存 续的 3 个月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资产阶级的法制建设 ,是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光辉的一页。(2)1912 年 4 月1928 年 6 月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北京政府是以袁世 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北京建立的政权 。北洋军阀集团在实行军阀专制统治的同时,仍然打着“ 中华民国”的旗号,维持着表面的“民主共和 ”体制。在其统治期间进行的一系列立法,客 观上成为中国近代法制建设的组成部分。(3)1927 年 4 月 12 日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是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在南京建立的政权。南京国民政府 标榜自己是南京 临时政府的正统继承者,自称 “三民主义”是其法制渊源和指导思想。南京国民政府在进行专制独裁统治的同时,进行了广泛的立法活动,建立起比 较系统的“ 六法 ”体系,是中国近代法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何时?对此问题有很多的观点, 现提供其中的几种 观点供大家参考学习。20 世纪上半叶的观点:这一时期,在商代考古发掘成果的影响下,学者以将商代作为有文字可考的信史的开始。因此,有关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基本上都认为始于商代。 20 世纪下半叶的观点:自 50 年代开始,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的广泛运用与夏商考古研究的新成果,对传统法律起源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80 年代以后的观点, 归纳 起来,主要有:1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商代 说。 从考古学和考据学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国国家起源于商代,而非起源于夏代。2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夏代 说。 这是法制史学界目前的通说。其理论根据是,中国奴隶制的国家形成于夏代,中国有阶级社会的历史自夏代开始。因而,与此相应,中国古代的法律也起源于夏代。3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 说。持此 观点的人认为:其一,早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着调整人们之间 的关系的习惯法;其二, 这些习惯法大致涉及处理如下事项:财产及财产继承,婚姻,选举,氏族或部落内的人身侵害及复仇,部落间的关系等等;其三,越接近原始社会的彻底崩溃(即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这些习惯法便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地带 上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的内容;其四,奴隶制社会初期,奴隶主阶级的国家认可上述 习惯法,并加 进新的内容,并用国家的暴力保证其施行,法律的 阶级性至此占据了主 导地位。4中国国家与中国古代传统法律起源于黄帝 时期说。中国古代的王位继承制是如何从禅让制转到世袭制的?在我国原始氏族部落时期,通 过“ 禅让制 ”,尧、舜、禹先后被推举为夏族的首领。尧、舜时代,氏族部落中的一些重大事 务 ,都要大家共同商议,如氏族部落首领人选和领导治理洪水的人选问题,都要与四岳共同商 议。四岳是具有 军事民主制性质的氏族社会的联盟议事会议,是当 时的最高 权力机关。禹即位以后,夏族就出现了奴隶制度的萌芽。禹实际已是帝王。 国 语 鲁语下中记载,禹在世时,在一次部落首领大会上, “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说明禹已有擅杀的权威。但他还是按照传统的继承制度,选东 夷的一位首领益作 为继承人。禹死后,禹之子启强 大起来, 许多部落反 对益而拥护启。 史记 夏本纪中有:“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的记载。于是启即天子位,为夏后帝。有扈氏不服,启发动战争,在“ 甘”大战有扈氏,进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启 废除了原有的 “禅让制”,确立了王位“ 世袭”制。禅让制的废除,王位世袭 制的确立, 标志着氏族公社制度已基本瓦解,国家机器已经产生。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夏王朝建立,它是我国第一个阶级国家。中国封建制生产关系是怎样产生的?中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时期。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周室的衰微、 诸侯的崛起和平民地位的提高,反映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当时已经出现了具有人身自由的自由民,他 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不再象奴隶一 样没有人身自由而完全依附于奴隶主;同时出现了新的剥削阶层封建贵族,他们一部分由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一部分是拥有土地的自由民,他 们与奴隶主和天子争权夺势。封建制生 产关系就慢慢产生了。为为什么宋朝改变了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而出现了“利益并重”的功利思想?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活跃的一个历史时期。土地的商品化和租佃制的普遍确立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商业、手工业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全国不仅有开封、临安这样人口百万的大都市,还有遍及各地的“ 草市 ”、“集市”。城市中,原有的坊市制度被打破,形成了比较广泛的商品市 场,自由 贸 易,不受限制。商品经济的繁荣,使宋代开始大量使用纸币,形成了一大批与官府争 夺商业利益的富商巨贾。官府 则运用法律的手段,限制富商巨贾的经济实力,尽可能地占取商业利润。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官府到士大夫,争相言财言利, 传统的 “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化。面对商品经济与国富民强息息相关的客观事实,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讲究功利,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 农商并重、 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尽快扭转贫弱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朝廷通 过变法等方式 调整经济政策,增加 财政收入。同时,对工商业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避免竭 泽 而渔。 这一切都极大地促进了民商法律的发展。为什么宋朝的出现了“编敕”这种特殊的立法活动?宋刑统自颁布以后, 虽数次修改,但改动很少,因此宋刑统序说“终宋之世,用之不改。 ” 为了实现 “终宋之世,用之不改”,同 时又要频繁地立法,就只有借助于其他立法活动和立法形式了, 这主要是“编敕”。由于宋朝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朝代,因而皇帝 发布的诏敕是最有效力的法律形式,可以随时补充、修改甚至取代法律,也可以 对特定的案件作出裁决而置律于不顾。但由于敕通常 对特定之事或特定之人而 发, 为一时之权制,起初并未成为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法律。把日 积月累的单行敕令,加以分类整理,删去重复矛盾之 处,然后再 颁布,使之具有普遍的法律效力,就是所 谓“编敕”。编敕是宋朝最重要、最 经常的立法活动。为什么宋朝要强化中央集权?具体的措施是什么?公元 960 年;掌握后周军政大权的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北宋王朝统治者凭借军事实力,对各割据政权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经过二十年的 战争,基本上 结束了中国 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的局面。宋王朝建立之后,面临削弱割据 势力,巩固国家统一,恢复社会安定,重建封建经济等等一系列问题。宋太祖曾与赵普等人反复探讨。赵普提出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进而“强干弱枝 ”,达到集权中央的对策。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1、将节度使所统领的州郡直属京 师,使各地节度使成为“无职掌”的虚衔。2、朝廷直接派出朝官,管理州郡事务。还 另设通判, 牵制并监督知州行动。3、太祖建隆四年下令各州,扣除地方财政支用,其余赋税收入全部运送京师。4、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五路,设转运使,专门负责财政税收和水陆转运,将财政收入全部控制于朝廷,极大地削弱了地方势 力赖以抗衡中央的经济基础。5、为了削弱地方的军 事力量,宋初通 过反复 选拔,将藩镇所辖军队中的精锐兵力收补到中央禁军之中,使留在地方的厢兵完全失去了作 战能力。6、对于中央禁军,宋也采取了以文臣代替武将,定期调整将帅等措施,使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避免禁军将领拥兵自重。7、鉴于前朝宦官、外戚、女后干政,危害统治的历史教训,宋朝严令禁止其参与朝政。宋统治者将上述集权措施, “悉为之法”,而且日趋严密。 订立各种法制的目的,一是使政出于一、权归 于上,百官不 过奉法遵 职,使中央和地方达到空前的集中和统一。二是定为祖宗家法,要求子孙严格遵守,以保证赵氏皇室的长久统治。对此宋初统治集团内部达成了共识,在 强化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立法思想指导下,宋朝 对新出现的社会关系及时作出反应,加 强法律 调整。其立法活 动频繁,法律形式多样,法律条文繁杂。为什么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受“左倾”思想干扰很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是工农民主政权时期适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代表性的土地立法。1931 年 12 月由中华工农 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共计 14 条。(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主要内容彻 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规定,无条件的没收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土地和财产,宣布一切高利 贷债务无效。因为富农是“兼地主或高利贷者”,所以,富农土地也在没收之列。明确 规定了 对于没收土地 财产的分配对象和办法关于分配对象, 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土地法 规定:被没收来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雇农、中农、红军战士;乡村中失业的独立劳动 者在农民的同意下,可以分得同样土地;富农在从事劳动和不进行反革命活动的条件下,可分得一份坏土地;被没收土地的地主豪绅等,则 没有分配土地的权利。关于分配方法, 土地法 规定:以“ 最有利于 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平均分配一切土地,但鉴于农民尚未充分 觉悟,平均分配的方法不得强制执行。规 定土地与水利的国有在土地权利归属及使用上,采取 变通规定。指出:土地国有化是彻底消灭封建关系的必由途径,但在当前的革命阶段,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允许出租与买卖。同时规定,要向群众做宣传,条件具 备时应实行土地国有制。(2)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评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坚持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基本原则,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 产的积极性, 为探索土地革命路线积累了经验。但受左倾路 线影响,存在 严重错误 ,如没收富农土地及“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原则,是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不给生活出路的做法,而且极易侵犯中农利益,不利于 稳定根据地的革命秩序。为何新兴地主阶级提出行刑要“重其轻者”的思想?这实际上是商鞅首次提出来的。商鞅是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地提出“禁奸止过 ,莫若重刑”的重刑论的思想家,这也是它区别于前人的特点之一,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性 恶论的基础之上,以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主要包括刑主赏辅、不赏善、轻罪重刑等内容。在他看来,法令和赏罚 的直接对象是民众。因为运用法制和赏罚要以民性为基点。在法家之中,商鞅最先提出较为系统的人性 恶的观点。人 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名逐利,所以逃避苦难,畏惧刑 罚。而这种人性正式施行赏罚的基础。对于君主而言,主要通过赏罚 来统治百姓,使他 们积 极地从事农战。商鞅意识到,农战是人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如果法令宽容则人们都不会去农耕和打仗。商鞅提出了威胁加利诱的方法:第一要毒死能 够得到利益的其他途径,是人们只能靠农战获利。二是要用 严刑峻法逼迫人 们从事农战。三是要用高官厚禄是人们从事农战。这样 一来,人 们就会争着去 农战。即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商鞅也主张赏刑并用,厚 赏重罚。他的重刑有着特殊的含义:其一,在刑罚与赏赐的内部关系上,要刑主赏辅, 赏赐仅仅是刑法的 辅助。法令包括刑和赏两方面的规定,法令的主要作用是禁奸止过,所以 应 运用刑罚为主。刑主赏辅,表现在数量上就是刑多而赏少;便先在顺序上就是先刑后赏;边线在措施上,要惩罚犯罪动机,而赏此告奸者。其二,法的任务只在惩治奸人,而不是表扬好人。如果刑 罚重的话 ,全国人民都会变善的其三, 轻罪重罚。加重对与轻罪的刑罚,便不会产生轻罪,轻罪没有了,重罪则无从 产生。商鞅的这种以刑去刑论是针对儒家的以德去刑论而提出来的。他断定德生于刑,形法运用的本身就是君主爱民治国大德表现,与儒家思想划清了界限。义义刑义杀”和“ 明德慎 罚”均作为西周的刑事指导思想,其关系如何?“义刑义杀 ”作为西周的指 导思想,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 势, 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反 对不分青 红皂白,一味刑 杀的方法。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刑事立法思想的成熟与丰富,这更利于西周的社会 稳定。“明德慎罚 ” 思想要求,在 对付社会犯罪 问题上,要提德治,也就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强行灌输,以期在人 们头脑中构预防犯罪的精神堤 坝,有效地 预防可能发生的犯罪。同时在镇压时 ,采取 审慎的方针,即区分严重犯罪与一般犯罪的界限, 对一般犯罪采取宽缓的原则;对严重犯罪才施以重刑。 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是 对商亡教训的总结,也是西周治国 经验的升华。“义刑义杀 ”和“明德慎罚”作为西周的刑事立法指 导思想,都是 “以德配天”总的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实施。二者的宗旨是一 样的,知 识在内涵上各有侧重,“义刑义杀 ”强调的法律适用,而“明德慎罚 ”则更多的强调犯罪的预防。九九刑究竟指什么?我们教材在第三章西周法律制度中提到了两个九刑,一个时代书名号的,一个不带书名号的。带书名号的是指九刑,是西周成文刑 书 的统称,共分 为 9 篇,故称之为九刑。不带书名号的出现在吕刑里, 是九种刑 罚的总称,即墨刑、劓刑、剕刑、 宫刑、大辟、鞭刑、扑刑、赎刑、流刑 。什什么叫“文字狱”?清朝康、雍乾、时期,社会 总的趋势是向上 发展,号称盛世,但却发生了历史上空前的“文字 狱” 。所谓“文字狱” 是指清统治者在知 识分子的著述中,故意摘取其中的字句,罗织罪名,所构成的冤狱。据不完全统计,康、雍、乾三朝 “文字狱”多达一百多起,往往以莫须 有的罪名诛杀无辜,有的是株连多人的大狱。最著名的“文字狱” 也是清朝 “文字狱”的开端,是发生在康熙时期的“明史狱”,因此案牵连被杀者共七十多人,被充军边疆达几百人。雍正时的“文字狱” 更多,如查嗣庭狱, 结果是查嗣庭被逮死于狱中,又被戮尸,家属亲友均被问罪。乾隆时有胡中藻狱,因胡中藻所作 诗“ 一把心胸 论浊清”之句,乾隆认为是故意加“浊” 字于清朝国号之上,凭此理由,就把胡中藻给杀了。清代大兴“文字狱” 的 结果,使文化典籍遭到严重破坏,不仅犯事者的书籍被焚毁 ,而且人们由于惧祸,私下焚 书纷纷;同时 造成了一种很坏的局面,社会上攻 讦诗文,指摘字句成风;一般文人学者除去考古等之外,其他 领域皆不敢涉及, 这就严重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也充分暴露了 专制皇帝的淫威,是清朝极端专制主义的突出表现。什么是“三三制”原则?“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原则。规定:在边区各级参议会及各级政府中,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之管理”。政 权组织方面的 “三三制”原则,是中国共 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化,是抗日民主政权推行民主政治的具体体 现。什么是分封制?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分封制是严格依照宗法等级原则进行的。通常由天子主持,将爵位、田土以及生活其上的民人封给诸 侯。各地 诸侯、卿、大夫又可以效法国君,再逐级分封,从而划分各 级统治区域,建立政权机关。因此,分封制便为奴隶主贵族确定家族、宗族成员的族权、政治 权力提供了可靠的 组织保障。渊源于夏,形成于商的宗法式分封,到西周统治时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实行宗法式的分封,天子得以独尊,各奴隶主贵族分治领地,从而建立全国性的 统治网络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 诸侯从天子那里得到封国,然后将部分土地与奴隶分 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把部分土地分封给“士”。什么是宗法制度?所谓“宗法 ”,是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甲长、族 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 长制的传统习惯。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度的一项核心内部。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族长由谁继承,也就是王位由谁继承,二者是一致的。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的。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天子也按照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天子的 “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但只能封为诸侯(或卿大夫),他 们是从属于“大宗”的“小宗” 。这是诸侯也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 长则由诸侯另行分封 为卿大夫。 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 ,又是“大宗 ”,依此类推。大夫以下,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像大树一样的宗法系统。其目的在于保障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 权、爵位和 财产不致分散和受到削弱,同时也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以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在宗法制下,奴隶主贵族一般来说始终是世 袭, 发展到后来,不但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而且作 为周王和周后手下重要 职官的“ 卿”也变成世袭的,因而形成了“世卿世禄 ”制度。何何谓“亲亲”与“尊尊”?“亲亲”与“尊尊” 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 的礼,到夏商 时代被赋予奴隶主阶级的意志,变为统治者束 缚被压迫阶级、 调整内部关系、指导社会生活的无所不包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周初 统治阶级继承并发展了夏商的礼治思想,提出并实践了完善礼制的主张。史书记载 的“ 周公制礼”,即是礼治思想的归纳与实施。按礼记大传说:“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与民 变革也。 ”这充分表明西周时期把“亲亲” 、“尊尊” 作为礼治思想的核心,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它们的地位。而“亲亲” 、“尊尊”原则的提出,又使西周法律思想更 趋完善化,充分起到“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 “定 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 ”的作用。经西周初期的发展,礼 变为奴隶阶级维护 君主专制与宗法等级特权的工具,以及遏制被压迫阶级反抗的灵便武器何谓“准五服以制罪”?晋朝第一次将“准五服以制罪 ”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反映了礼与律进一步融合和法律的儒家化。准五服以制罪是一种定罪量刑的原则,即服制愈重,说明血缘关系愈亲,以尊犯卑者,处刑愈轻;而以卑犯尊者,处刑愈重;服制愈轻, 说明血缘关系愈远,以尊犯卑者,处刑相对重,而以卑犯尊,处刑相对轻。比如,如果殴打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常人,一般不判刑,重者判一年或二年;如果殴打兄弟姐妹,重者判五年,殴打父母则要处以死刑。相反,如果父母殴打子女, 则不追究法律责任。何谓“服制”?服制,是指以丧服为标 志表示亲属间血缘 关系的亲疏和尊卑,共分五等,故称“ 五服”。五服分别为:(1)斩衰(音同崔),服丧三年,用极粗的生麻布 为丧服,不缝衣缘,子女为父母、妻为夫服丧用,此为五服中最重的服制。 (2)齐(音同资)衰,服丧一年,用次粗的生麻布为丧服, 缝衣缘,孙为祖父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